腐霉科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腐霉科(Pythiaceae)是真菌域(Eukaryota)、囊泡藻界(Chromalveolata)不等鞭毛菌门(Heterokontophyta)、卵菌纲(Oomycet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的1科。腐霉科虽比水霉科的结构更为复杂,但它与水霉科十分相似,所以早期学者J·施勒特尔(1897年)和G·M·史密斯(1938年)将它归入水霉目。后来,F·T·沃尔夫(1947年)和F·莫罗等人主张将它提升为腐霉目。

简介腐霉科(Pythiaceae)是真菌域(Eukaryota)、囊泡藻界(Chromalveolata)不等鞭毛菌门(Heterokontophyta)、卵菌纲(Oomycetes)、霜霉目(Peronosporales)的1科。腐霉科虽比水霉科的结构更为复杂,但它与水霉科十分相似,所以早期学者J·施勒特尔(1897年)和G·M·史密斯(1938年)将它归入水霉目。后来,F·T·沃尔夫(1947年)和F·莫罗等人主张将它提升为腐霉目。1

生物特征该科真菌的菌丝体发达,少数可形成吸器。多数种的孢囊梗与菌丝无区别,少数具定形的孢囊梗并可继续生长。孢子囊形态多样,从线形至球形;萌发生游动孢子或芽管;游动孢子肾形,侧生等长的双鞭毛。有性生殖为霜霉目的一般模式,即藏卵器由侧生或围生的雄器授精后形成厚壁的卵孢子。少数可行孤雌生殖。

腐霉科为霜霉目中最原始的1类,是水霉目进化到霜霉目的过渡类型,其中低等类型接近水霉,高等类型接近霜霉。低等种类生于水中或土中,孢子囊不脱落,与菌丝分化不明显,萌发时多形成游动孢子;高等种类陆生,孢子囊易脱落,萌发时产生游动孢子或直接生芽管。

腐霉科腐生于水体或土壤中,或寄生于植物。寄生类型具不同程度的寄生性,一般低等的为弱寄生,寄生范围较广;高等的接近专性寄生,有一定的生理分化,但不如霜霉科专化。

腐霉科有些种的“性”似乎是相对的;在性器官和卵孢子的发育中,可能包括与绵霉类似的性激素机制。多数现代研究者认为该科的减数分裂是在配子囊内发生。1

经济价值该科的模式属腐霉属能够较好地利用六碳糖,除游离氮和亚硝酸盐外,其他的含氮物均可作为它的氮源。它能用硝酸钠合成15种以上的氨基酸,其中最丰富的是丙氨酸和赖氨酸;腐霉对无机硫和有机硫均能利用,并能合成多种维生素,如核黄素、生物素、叶酸、泛酸和抗坏血酸等;它还能分泌果胶酶、纤维素酶以及转化甾族化合物等。1

常见种属G·M·沃特豪斯(1973年)在讨论霜霉目分类时,将腐霉科分为8属,常见的重要属有腐霉属、疫霉属、指疫霉属和霜疫霉属。

**1、腐霉属:**包括一些寄生于藻类的水生种和许多寄生于显花植物的土壤寄藏种,全球约120种,中国有40多种,最著名的是引起幼苗猝倒病的瓜果腐霉和广泛分布在中国土壤中的中国腐霉(见图)。

**2、疫霉属:**疫霉属与腐霉属的主要区别是它的游动孢子不在孢囊内形成,而是在孢子囊内分化形成。此属约50种,中国有25种。许多种是经济植物的重要病原菌,如引起马铃薯晚疫病的致病疫霉遍及全球马铃薯栽培区,它不仅使马铃薯的产量降低,而且孕妇吃了病薯以后,可能造成胎儿脊椎发育不全;中国疫霉在中国引起黄瓜疫霉病。

**3、指疫霉属:**兼具指梗霉和疫霉的特征,有4种,常见的为侵染禾本科植物的大孢指疫霉。

**4、霜疫霉属:**是中国台湾、广东等省荔枝果实上的一单种属,它的高度分化和有限生长的孢囊梗很象霜霉科;而易于培养、具乳突的孢子囊和围生的雄器,又很象腐霉科,故G·M·沃特豪斯(1973年)将它归入腐霉科,柯文雄等(1978年)主张将它从腐霉科分出,独立成霜疫霉科。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