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蛰伏五年,一月而生”的楠竹,你了解吗?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竹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独特的象征寓意,竹子挺拔修长、四季青翠、傲雪凌霜,与梅、兰、菊并称为四君子,与梅、松并称为岁寒三友,古今文人骚客爱竹咏竹者众多。

楠竹是竹子中的一种,被统称为毛竹,又别于毛竹。其单株而生,看似从不与同伴“群居”,显得十分孤傲,但其实在一片竹林下,它的根系纵横交错,织成一张大网,这就是竹子的“母亲”竹鞭。竹鞭在泥土下壮大、蔓延,孕育竹芽。

有人说,楠竹生长成材只用一个月,却要在地下蛰伏五年,真的是这样吗?据研究发现,竹芽在地下的确要经历多年漫长的等待,才能在春天择土壤松软处破土而出,甚至有些竹芽一直长眠于地下。每年清明前,竹笋冒出土地,一晚上能长高几十厘米,一个多月就能长到十几米到二十米左右,高度、胸径一次定型。所以“蛰伏五年,一月而生”的说法其实并不夸张。

楠竹主要分布在四川宜宾、湖北咸宁、湖南、江西、福建、浙江等地。其培育方法多种多样,有水湿栽竹法、埋鞭栽竹法、移笋栽竹法、竹蔸栽竹法等。

楠竹竿型粗大,可以应用于建筑中,如梁柱、棚架、脚手架等;篾性优良,可供编织各种粗细的用具及工艺品,枝梢可以制作扫帚;嫩竹及竿箨可用于造纸原料;竹笋味道鲜美,可以鲜食或加工制成玉兰片、笋干、笋衣等。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学原理一点通”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