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强化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社会强化(social reinforcement)是指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概念。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能够学会社会技能,掌握行为规范,依社会接受和认可的方式行为,都是社会强化的结果。有正负向之分。正强化包括他人的肯定、认可、赞赏、支持、奖励等,负强化包括反对、批评、疏远、孤立等。1

简介社会强化是指社会对个体某种行为的赞扬与否定。前者又称为“社会正强化”,后者又称为“社会负强化”。社会强化的结果,使个体的工具性反应倾向增强,促成个体形成或改变某种行为习惯或行为倾向。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彼此间适度的社会强化(正强化),有助于建立和巩固良好的人际关系。

主要特点社会强化是社会学习理论中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肯定和赞许。它反映着特定的社会文化形态对个体在不同社会生活领域内具体行为表现的要求和评价。社会文化形态及其价值观与个体行为表现之间的这种奖惩关系,被称为强化的社会偶联关系(social con-tingency of reinforcement)。在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体系中,还包括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其中,替代强化是指榜样的积极的行为结果对观察者而言所具有的强化效应;自我强化是指行为主体以行为目标的自我设定为标准,并通过对自我行为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反应而实现的强化效应。这两种形态的社会强化,均以个体的认知能力为基础。个体社会化过程中,不断受到社会或他人的关注、肯定、称赞和支持等强化,使其能有效地强化个体原有的行为倾向,加快个体的学习进程。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彼此给予的适宜的社会强化,有助于建立和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分类正强化会增加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负强化会减少行为重复出现的可能性。也可分直接强化、间接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个体行为的直接结果对个体的强化;间接强化又称替代性强化,是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是个体的内在强化,是一种特殊的强化。个体是通过对自己行为的预期、计划与行为现实成果之间的对比和评价来对自身行为作正向和负向调节的。

主要影响农村青少年主动辍学往往是因为学习成绩差而不愿意上学,但其辍学的思维逻辑却根源于社会环境对“读书无用论”的强化而形成“常态”并不断受其强化。这种直接或间接的强化机制,导致教育期望的双重脱嵌及价值失效,形成社会强化机制。因此,农村青少年辍学看似是个人的决策,其实与一系列社会运作机制的强化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汤寿旎 - 副教授 - 武汉理工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