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染色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用一种染色剂对涂片进行染色,简便易行,适于进行微生物的形态观察。在一般情况下,细菌菌体多带负电荷,易于和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而被染色。因此,常用碱性染料进行单染色,如美兰、孔雀绿、碱性复红、结晶紫和中性红等。若使用酸性染料,多用刚果红、伊红、藻红和酸性品红等。使用酸性染料时,必须降低染液的PH值,使其呈现强酸性(低于细菌菌体等电点),让菌体带正电荷,才易于被酸性染料染色。1

主要特征单染色一般要经过涂片、固定、染色、水洗和干燥五个步骤。

染色结果依染料不同而不同:

石碳酸复红染色液:着色快,时间短,菌体呈红色。

美兰染色液:着色慢,时间长,效果清晰,菌体呈兰色。

草酸铵结晶染色液:染色迅速,着色深,菌体呈紫色。1

基本原理所谓单染色法是利用单一染料对细菌进行染色的一种方法。此法操作简便,适用于菌体一般形态的观察。

在中性、碱性或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所以常用碱性染料进行染色。碱性染料并不是碱,和其他染料一样是一种盐,电离时染料离子带正电,易与带负电荷的细菌结合而使细菌着色。例如,美蓝(亚甲蓝)实际上是氯化亚甲蓝盐(methylenebluechloride,缩写为MBC),它可被电离成正、负离子:

MBC→methylene blue++chloride-

带正电荷的染料离子可使细菌细胞染成蓝色。常用的碱性染料除美蓝外,还有结晶紫(crystal violet)、碱性复红(basicfu-chsin)、番红(又称沙黄,safranine)等。

细菌体积小,较透明,如未经染色常不易识别,而经着色后,与背景形成鲜明的对比,使易于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1

器材显微镜,酒精灯,载玻片,接种环,双层瓶,擦镜纸,生理盐水;

吕氏碱性美蓝染色液,石炭酸复红染色液;

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1

操作步骤1.涂片取两块干净的载玻片,各滴一小滴生理盐水于载玻片中央,用无菌操作(图Ⅳ-1,具体操作参照实验一),分别挑取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枯草芽孢杆菌于二载玻片的水滴中(每一种菌制一片),调匀并涂成薄膜。注意滴生理盐水时不宜过多,涂片必须均匀。

2.干燥于室温中自然干燥。

3.固定涂片面向上,于火焰上通过2—3次,使细胞质凝固,以固定细菌的形态,并使其不易脱落。但不能在火焰上烤,否则细菌形态将毁坏。

4.染色放标本于水平位置,滴加染色液于涂片薄膜上,染色时间长短随不同染色液而定。吕氏碱性美蓝染色液约染2—3分钟,石炭酸复红染色液约染1—2分钟。

5.水洗染色时间到后,用自来水冲洗,直至冲下之水无色时为止。注意冲洗水流不宜过急,过大,水由玻片上端流下,避免直接冲在涂片处。冲洗后,将标本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待完全干燥后才可置油镜下观察。

6.镜检

按实验程序进行显微镜观察。1

染色液吕氏(Loeffler)碱性美蓝染液

A液:美蓝(methylene blue) 0.6g

95%酒精30ml

B液:KOH 0.01g

蒸馏水100ml

分别配制A液和B液,配好后混合即可。

齐氏(Ziehl)石炭酸复红染色液

A液:碱性复红(basic fuchsin) 0.3g

95%酒精10ml

B液:石炭酸5.0g

蒸馏水95ml

将碱性复红在研钵中研磨后,逐渐加入95%酒精,继续研磨使其溶解,配成A液。

将石炭酸溶解于水中,配成B液。

混合A液及B液即成。通常可将此混合液稀释5—10倍使用,稀释液易变质失效,一次不宜多配。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俊文 - 博士 - 厦门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