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同理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社会认同理论是亨利·塔菲尔 、约翰·特纳等人提出并加以完善的。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由类化、认同和比较三个基本历程组成。类化指人们将自己编入某一社群;认同是认为自己拥有该社群成员的普遍特征;比较是评价自己认同的社群相对于其他社群的优劣、地位和声誉。透过这三个历程,人们抬高自己的身价和自尊。社会认同理论把个体对群体的认同摆在核心的位置,认为个体通过社会分类,对自己的群体产生认同,并产生内群体偏好和外群体偏见,个体通过实现或维持积极的社会认同来提高自尊,积极的自尊来源于在内群体与相关的外群体的有利比较。社会认同理论首次把人际和群际行为进行了区分,并把认同在个体和群体层次上区分为个人认同和社会认同两种自我知觉水平。另外,社会认同理论还对人际比较与群际比较、个体自尊和集体自尊进行了区分。

社会认同的定义塔菲尔将“社会认同”定义为:“个体的一些知识,这些知识是关于他(她)从属于某一社会群体,以及对作为社会成员的他(她)而言是具有显著感情和价值的东西”。正是通过这一过程,个体附属并投身于他们所属的特定社会群体之中。

社会认同的基本历程社会认同理论认为,社会认同是由类化、认同、比较建立的,因此社会认同理论又被称作 CIC理论(categorization-identity-com-parisontheory)。

类化个体通过对大量的环境刺激的组织和分类,简化知觉以适应社会现实。它对人有十分显著的影响。强化效应告诉我们,当刺激物一旦被分类后,对于类别成员间的相似性的知觉,会比其真正的相似性来得大,而对不同群体成员之间差异的知觉,也会比其真正的差异来得大。换句话说,类别之内的相似性和类别之间的差异会被强化。

认同认同是社会认同理论的核心。在这里,认同一词包括两层含义:其一是鉴别、辨别的意思,也就是把某人或某物从众多人或物中辨别出来。社会认同论采纳了这个含义,将认同定义为可以将个人与他人分辨开来的个人和社会特征,因此依据个人特征而建构的身份被称为个人身份,而依据社会群体成员资格即社会特征来建构的身份称为社会身份。认同的含义之二是等同。在社会认同论中,当人们采纳了某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资格来建立自己的社会身份时,会将符合内群体的特征赋予自我。因此,我们可以将认同定义为自我意象或自我概念。它是对作为客体的自我的态度,或是对于自我的评价,是自尊。

比较任何维度的自我评价都需要一种与他人的隐藏的社会比较。对自我进行评价时,更需要与其他社会类别的隐藏的比较。任何特定的社会类别的资格,只有在通过与组内人和某些相关组外人的社会比较,才能显现出其正向的社会认同。社会比较使分类过程的意义更为明显。

社会认同理论的主要观点社会认同理论的核心观点是:认为社会认同主要来自于群体成员身份或资格,人们努力追求或保持一种积极的社会认同,以此来增强他们的自尊,而且这种积极的社会认同主要来自于内群体与相关外群体之间进行的有利比较。如果没有获得满意的社会认同,人们就会试图离开他们所属的群体或想办法实现积极的区分。人们会使用多种策略来实现积极区分的目标,特纳和塔菲尔认为,有三类变量可能会影响群体间的区分:①人们必须在主观上认同他们的内群体,他人的界定是不够的,个体必须将其成员身份内化为其自我概念的一部分;②社会情境允许进行可评估的群体间比较,这种比较使选择和评价相关的关系品质成为可能,并不是所有的群际差异都有评价的显著意义,而这些差异在不同群体间变异极大;③外群体必须是可充分比较的(例如是相关的或近似的),而且这种区分的压力会随着可比性而增加。

社会认同理论的基本内涵人际行为和群际行为的划分社会认同理论首先对社会行为进行了两极的区分。相应的两极,称之为人际行为和群际行为。其中,人际行为指的是两个或多个个体间的互动,这种互动完全由他们之间的人际关系和个体特征所决定,完全不受他们各自所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类别的影响。而群际行为是指由两个或多个个体(或由个体组成的群体)之间的互动所构成,这种互动完全由它们所属的社会全体和社会类别的成员身份或成员资格所决定,而完全不受卷入其中的个体间的个人关系的影响。社会行为的两极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其纯粹的形式。最接近人际行为这一极的例子,就是夫妻间或老朋友间的关系;而最接近群际行为这一极的例子,就是在战斗期间敌对双方士兵之间的关系,或在激烈的谈判桌上代表冲突双方的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

此外,其他社会和行为连续体也与人际—群际连续体相关联。其中之一便是信念系统维度,这对于理解后面要谈到的应对消极社会认同所采取的策略很有帮助。这个维度的特征也由两极构成,称之为“社会流动”和“社会变迁”,它们是指社会中有关群际关系的结构和本质的个体信念系统。“社会流动”的信念系统认为,个体所生活的社会是有弹性的和可渗透的,因此当他们对其所属的社会群体和社会类别的成员身份所带给他们的生活状况不满意时,便可以通过天赋、努力、运气或其他方式个体性地转移到其他更适合他们的群体中。而“社会变迁”的信念体系认为,社会中的群际关系的结构是以显著分层为特征的,这种分层使得就个体而言,要剥离自身不满意的群体成员身份,从原属群体转移到另一群体中是不可能的或是极其困难的,只有通过改变群体的地位,才能使自己的地位有所变化。

最简群体实验范式塔菲尔等人最初的研究目的是为了弄清群际冲突和歧视,即产生的必要条件或最小充分条件,从而对现实世界中的群际冲突和歧视,特别是种族中心主义进行实验室类比。要类比现实中的群际冲突和歧视,就要在实验环境中产生内群体偏好,即一种在评价和行为上相对于外群的内群偏好的倾向。为了对内群体偏好进行深入的研究,塔菲尔等人创立了最简群体实验范式的研究程序。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汤寿旎 - 副教授 - 武汉理工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