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落杂交技术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菌落(或噬菌斑)杂交技术1975年,格伦斯坦(M.Grunstein)和霍格内斯(D.S.Hogness)对索森吸引技术作了一些修改,发展为菌落杂交技术。1977年本顿(W.D.Benton)和戴维斯(R.W.Davis)提出与此类似的筛选含有克隆DNA的只噬菌斑杂交技术。

简介菌落(或噬菌斑)杂交技术1975年,格伦斯坦(M.Grunstein)和霍格内斯(D.S.Hogness)对索森吸引技术作了一些修改,发展为菌落杂交技术。1977年本顿(W.D.Benton)和戴维斯(R.W.Davis)提出与此类似的筛选含有克隆DNA的只噬菌斑杂交技术。1

操作这类技术是把菌落或噬菌斑转移到硝酸纤维素滤膜上,使溶菌后变性的DNA同滤膜原位结合。带有DNA印迹的这些滤膜烤干后,同放射性同位素标记的特异性DNA或RNA探针杂交,漂洗除去未杂交的探针,根据放射自显影所揭示的同探针序列具有同源性的DNA印迹位置,对照原来的平板,便可以从中挑选出含有所期望的插入序列的菌落或噬菌斑。1

价值菌落杂交或噬菌斑杂交也叫原位杂交。因为生长在培养基平板的菌落或噬菌斑是按照其原来的位置不变地转移到滤膜上,并在原位发生溶菌、DNA变性和杂交作用。要检测真核基因组克隆中所希望的重组分子菌落或噬菌斑,往往要检测大量菌落或噬菌斑,而原位杂交技术具有特殊的价值。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