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皮系统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被皮系统(integument system)

被覆动物体表具有保护、感觉、分泌、排泄、呼吸等功能的皮肤及其衍生物。

皮肤

无脊椎动物的皮肤仅有表皮层,为来源于外胚层的单层上皮。有的种类,如扁形动物的吸虫纲、原腔动物和环节动物表皮外有角质膜,节肢动物表皮内含有几丁质,形成坚固的外骨骼。脊椎动物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

简介被覆动物体表具有保护、感觉、分泌、排泄、呼吸等功能的皮肤及其衍生物。1

皮肤无脊椎动物的皮肤仅有表皮层,为来源于外胚层的单层上皮。有的种类,如扁形动物的吸虫纲、原腔动物和环节动物表皮外有角质膜,节肢动物表皮内含有几丁质,形成坚固的外骨骼。脊椎动物的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构成。1

表皮来源于外胚层,由复层扁平上皮构成。低等水生脊椎动物的表皮为非角化复层扁平上皮两栖类以上表皮角化,分为角质层和生发层。角质层细胞为无核、无细胞器的鳞片状,常以小片从表面脱落,但蜥蜴常呈大片作间歇脱落蛇类的角质层全身同时脱瀛俗称蛇蜕。生发层又称马氏层,细胞质内含有各种色素,排列紧密,与真皮相连处细胞呈柱状或立方胝有分生能力,分生后的子细胞向外层推移。哺乳动物的表皮在角质层与生发层之间,还有透明层和颗粒层。透明层位于厚皮、无毛部分的表皮内,细胞扁平、无核和无细胞器,胞质内充满角母蛋白,切片呈淡红色光亮带。颗粒层为透明层以内的3~5层细胞,胞质内含有透明角质颗粒,角母蛋白由其转化形成。1

真皮起源于中胚层,由结缔组织构成。一般脊椎动物真皮可分为疏松层和致密层,而哺乳动物真皮发达,外层有向表皮突出的乳头,称乳头层;内层又称网状层。真皮内富含血管、淋巴管、神经末梢、汗腺、皮肤腺、毛囊和平滑肌等。1

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构成。两栖类的无尾菟内有广阔的淋巴囊,故蛙皮容易剥脱。在鸟类和哺乳类,其内贮脂肪。1

皮肤的衍生物皮肤为适应外界环境而衍生出一系列结构。如鳞、骨板、毛、羽、角、蹄、爪、皮肤腺等。1

鳞被覆于鱼类、爬行类、少数哺乳类以及鸟类的局部体区,一般呈薄片状,具有保护功能。其构造因动物而异,种类较多,形态不一,根据来源可分为角质鳞和鱼鳞。1

角质鳞陆栖脊椎动物所特有,以爬行类最普遍,又称爬行鳞。角质鳞为表皮的衍生物,常呈薄片状。蛇、蜥蜴类的角质鳞呈覆瓦状覆盖体表,并随周期性脱皮而更换新鳞。爬行类的鳄类体表角质鳞是逐渐替换。鸟类角质鳞仅存在于腿下部、脚和喙基部。哺乳类的犰狳、鲮鲤全身被覆角质鳞,与真皮性的骨板结合形成甲。负鼠、鼹鼠、鼠类的尾部常有角质鳞。1

鱼鳞为真皮或表皮的衍生物,又称骨质鳞。被覆鱼类体表,可分为楯鳞、硬鳞、圆鳞和栉鳞。楯鳞为板鳃鱼类特有,由露出皮肤的鳞棘和埋藏皮肤内的基板构成。鳞棘外有釉质,内为齿质,与高等动物的齿相当,又称皮齿。硬鳞为硬鳞鱼类所特有,呈菱形或方板状,坚硬有光泽,是由闪光质和骨质板愈合而成的。栉鳞见于硬骨鱼类,为薄而透明的板,游离缘有很多梳状突起。圆鳞呈圆形,呈覆瓦状排列,每个鳞片由上层脆薄的骨质和下层柔软的结缔组织构成,正面可见许多同心圆的环纹,为冬夏两季的生长速度的生长线,以此可测估年龄。1

骨板为真皮的衍生物,见于爬行类的龟鳖和鳄类,及哺乳类中的犰狳和鲮鲤。龟的骨板最为发达,形成龟甲。1

毛由表皮角化而成,是哺乳动物的特征之一,具有防御、保温等功能。鲸、海牛、象、河岛、犀牛等体表无毛,但在胚胎时有胎毛,成长后才大部或全部脱落。毛可分为针毛和绒毛两种,针毛长而粗硬,数目少而有一定方向绒毛短而柔软,多而密,无一定方向。猪仅有针毛,细毛羊仅有绒毛刺猬、毫猪、针鼹体表的棘是由数根针毛集合变态而成。此外,上唇、颊部等处的触毛,也是由针毛转化而成。毛的结构可分为毛干和毛根两部分。毛干露于体表,表层为毛小皮,为一层扁平无核而呈鳞状排列的角质细胞构成中央为髓质,由角质细胞组成,两者之间为皮质,由数层高度角化细胞构成。皮质细胞之间含有色素和空气,使毛具有不同颜色。毛根埋于皮肤中,外有毛囊包围末端膨大并凹入呈杯状,称毛球,内为真皮形成的毛乳头。真皮内有成束斜行的竖毛肌,一端附于毛囊,另一端止于真皮浅部受交感神经支配,收缩时可使毛竖立。毛有经常性和季节性脱换现象,换毛常发生在夏季和秋季。1

羽成鸟的羽毛通常可分为正羽、绒羽和毛羽,正羽简称羽,为被覆体表的大型羽毛,由中央的羽轴和两侧的羽片组成。羽轴分为羽根和羽茎,羽根埋于皮肤内,为中空半透明状,末端有小孔称下脐,是真皮乳头供给羽毛营养的通路。羽茎两侧有斜生平行的羽枝,羽枝两侧又密生成排的羽小枝,其上的小钩或锯齿互相钩连形成羽片。羽根和羽茎交界处有小孔状的上脐,该处有分散的小羽毛,称副羽。翼羽为最发达的正羽,羽茎粗而坚固,羽片分为窄而坚硬的外羽片及宽而柔软的内羽片,内羽片被相邻的外羽片遮盖,飞翔时展开,从而扩大面积,利于飞翔,故又称飞羽。尾羽也是正羽的一种,飞翔时可转换方向或平衡身体,又称舵羽。绒羽俗称羽绒,着生于雏鸟体表和成鸟的胸、腹部正羽的基部。绒羽的羽柄短小,羽轴退化,羽枝柔软,羽小枝细长,无羽钩和锯齿,故呈绒毛状。毛羽为退化的正羽,数少,散在眼缘、喙基部和正羽下虱仅有毛发状的纤细羽干,末端有少数羽枝。1

角动物的角斗和防卫器官,可分为4种。(1)角质纤维角由表皮产生的角质纤维粘合而成,不坚固,基至可活动,终生不脱换,仅见下犀牛。印度犀在鼻部有一角非洲犀在鼻部和额部各有一角。(2)洞角又称虚角、空角。由真皮性的角轴和表皮性的角质套组成角轴中有空腔与额窦相通。洞角见于牛、羊。(3)实角又称叉角。角轴内无空腔,幼年时角轴疏松。外被有毛茸的皮肤,又称鹿茸后皮肤干燥脱落,骨轴裸露,并于第二年春天生殖期前再生,新生的角呈分枝状,以后再生的角每年增加一支,达一定分支后就不再增多,分枝数目是鹿分类依据之一。实角见于长颈鹿两性都有包在皮肤内永不脱换的小角。(4)叉羚羊角骨轴外上半部皮肤角化而形成的角质套,每年脱换一次,由下半部皮肤再生形成新的角质套。叉角羚羊角仅见于美洲的叉角羚。1

爪位于动物的指或趾端,分为钩爪和扁爪两种。钩爪由背侧的爪板(爪体)、腹侧的爪蹠(爪下体)合成。两栖类已有爪的雏形,爬行类和鸟类均有发达的爪,哺乳类的爪除爪板、爪蹠外,在爪的下方、指(趾)的末端还有爪球。食肉目猫科爪尖能缩入增厚的角质鞘内,故行动无声。灵长目的指甲属扁爪,由薄片状爪板、退缩爪板F的爪蹠、以及发育良好的爪球组成。1

蹄位于有蹄类动物的指或趾端,为爪的同源器官。其爪体增厚、弯曲变形为蹄壁,爪蹠形成蹄底,爪球在蹄底后形成蹄叉或蹄球。蹄可分为偶蹄和奇蹄两种。偶蹄为前后肢双数着地负重的蹄,如牛、猪、羊的蹄奇蹄为単数着地负重的蹄,如马的蹄。1

皮肤腺由皮肤表皮细胞转化而成,具有分泌、排泄等功能。其种类繁多、形态各象重要的皮肤腺有汗腺、皮脂腺、气味腺和乳腺。(1)汗腺,仅见于哺乳类的管状腺,管的一端在真皮或皮下组织内蟠绕成结,另一端呈螺旋状穿过角质层而开口于皮肤表面或毛囊分泌方式有局部分泌和顶浆分泌两种。排出的分泌物即为汗液,有的动物汗液内含有色素,如河昌的汗液呈红色,南非羚羊汗液呈蓝色。汗腺分布部位因动物种类而不同,如鸭嘴兽在口鼻部猫和鼠集中在鼻尖和蹠部蝙蝠在头部两侧兔在唇周围鹿在尾基牛、羊、狗在口鼻部及趾间最丰富象、鲸、海牛等缺乏汗腺。另朱外耳道的耵聍腺,其发生和构造与汗腺相似,可看作特殊汗腺。分泌物耳蜡(耵聍)可使耳道和鼓膜上皮保持潮湿和滑润。(2)皮脂腺,属全浆分泌的分枝泡状腺,·能分泌油脂或蜡质,导管开口于毛囊或无毛处皮肤表面,有润泽毛发、避免水湿等功能。除水栖哺乳类及有鳞片的种类外,大多数哺乳动物都有皮脂腺,主要分布于毛囊附近及鼻尖、嘴唇、生殖孔周围等无毛处。肛腺、腹股沟腺、蹄腺、包皮腺、睑板腺都是变形的皮脂腺。(3)气味腺,能分泌带有气味(香味或臭味)的化学物质,由汗腺或皮脂腺演化而氯分泌物能起招引或驱避作用。分布部位差异很大,如鹿和羚羊在眼区、象在颞区、蝙蝠在画部、食肉类在胸背部、啮齿类在尿生殖孔附近、狗在尾基、有蹄类在两蹄之间、麝香鹿在腹壁,袋鼠、野猪及骆驼则在背部。(4)乳腺,哺乳动物所特有,为汗腺变形物。两性都有,但只有雌性的发达,并能分泌乳汁,哺育幼儿。乳腺为复管泡状腺,分泌部常群集成团,分布皮下组织内,周围常有脂肪积聚导管开口于皮肤表面。在原兽类导管开口处形成稍凹的乳囊,其它哺乳类在导管开口处皮肤凸出形成乳头。乳头可分为真乳头和假乳头两种。真乳头的导管直接开口于乳头表面,如有袋类、啮齿类、食肉类、猿类和人的乳头假乳头的导管开口于乳池,再经乳头管开口于乳头表面,如猪、马、牛、羊的乳头。乳头左右成对,其数目与动物的产仔数有关。如单胎的象、鲸、马、猴等为一对牛为两对多胎的食肉类为3~4对,猪多达5~8对。乳腺位置与哺乳方式有关,如站立式授乳的牛、亀乳腺位于两后肢之间鲸在游泳中授乳,乳腺位于腹股沟区外生殖器两侧灵长类营树栖攀缘中授乳,乳腺位于胸部。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