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点病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主要为害叶片,果实也可受害。叶片染病,初生橙黄色近圆形病斑,微隆起,病健部界线明显,后病叶渐变厚,颜色加深,其上密生暗红色小粒点,即病菌分生孢子器。

李子红点病(Plum red spot)也称之为李疔病,是目前李子园比较普遍的病害,在我国北方各地李树园区均有发生,在稠李(Prurus pudus L.)也足常见的病害之一。该病害可引发3早期落叶,造成树势衰弱,影响果实的品质与产量。2010年在黑龙江省尚志市帽儿山李子园内发病率达70%以上,严重影响到果农的经济收人。该病害在云南、四川等省也常有发生,是四川盆地李树上主要病害。

症状秋末病叶多转为深红色,叶片卷曲,叶面下陷,叶背突起,并产生黑色小粒点,即子囊壳。子囊壳埋生在子座中。严重时,叶片病斑密布,叶色变黄,常早期脱落。果实染病,果布产生橙红色圆形斑,稍隆起,无明显边缘,最后病部变为红黑色,其上散生许多深红色小粒点。病果常畸形,易提早脱落。

李子红点病危害李树及李属植物的叶片和果实,病原菌侵染叶片发病初期在叶面上产生橙黄色、稍微降起的圆形小斑点,边缘与健部界线清晰,随着病斑的扩大.颜色逐渐加深,病部叶肉也随之加厚,其上密生暗红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后期叶正面凹陷,背面凸起,上面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为病原菌的子囊壳,内含有大量子囊孢子,病害发生严重时,几乎每个叶片布满病斑,叶片变红黄色,呈卷曲状态,引起早期落叶(图1)。果实被侵染时,也在果面上产生橙黄色圆形病斑,病处先期隆起水肿,边缘不清晰,后期皱缩,其上散生黑褐色小点,果实呈畸形,生长不良易脱落,不能食用。

病原由李疔座霉菌[Polystigmarubrum(Pers.)DC.]引起,属疔座霉属(Polystigma),黑痣菌目(Phyllachorales),子囊菌门(Ascomycota)菌物。无性型为Polystigmina.Rubra(Desm.)Sacc.分生孢子器主要生在叶面,7一8月成熟,埋生于子座时,近球形、扁球形,器壁橙红色,直径110~320umσ分生孢子线形,无色透明单胞,弯曲,大小24~60umX0.5←1μm。子囊壳叶背面生,10一11月成熟,近球形.壳整红褐色,顶部具明显的乳头状突起.散生.埋生于子座内,直径128-272μm。子囊倒棍棒形.内含8个子囊孢了,无色,大小70~89μmX10~13μm。子囊抱了无色透明,单胞,直或微弯.长椭园形、网杜形,大小10-14μmX3~4μm。

以子囊壳在病叶上越冬,翌春开花末期,产生大量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分生孢子在侵染中不起作用。此病从展叶期至9月中旬均可发病,多雨年份或雨季发病重。

病原菌以于我壳在病洛叶和洛果上潜伏越冬,第2年开花末期,病原茵的子囊破裂,散发出大量子囊孢子。子囊孢子随风、雨传播到叶片上为害.7月中下句达到危害高峰。此病从展叶盛期到9月均能发生,尤其在雨季发生严重。分生孢子器于7-8月成熟,分生他子在侵染中不起作用。10一11月一直到叶片节死后,子囊壳才能成熟。由于各地气温不同.降雨量不等,发病时期存在差异。黑龙江哈尔滨、尚志等地区6月中旬开始发生,7月中旬达到高峰,四川地区一般6月开始发病,7月中、下旬达到高峰。李子红点病在雨季及通风透光不良的园内发病较重,一般李子落花后至硬核前的,多雨年份发病重;反之,千早年份发病轻。1

防治方法加强果园抚育管理(1)加强果园管理,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降低湿度,减轻发病(2)清除初分染源,冬季彻底清除病叶、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2

李子红点病由于没有再侵染,因此彻底清扫果园,把病叶、病果集中起来进行深埋或烧毁是行之有效的防病方法:秋季翻地,春刨树盘,减少侵染来源:适时合理修剪.使树体通风透光良好。除初分染源,冬季彻底清除病叶、病果,集中深埋或烧毁。低洼积水地注意排水,降低湿度,避免果园土壤湿度过大。1

药剂防治萌芽前喷5度石硫合剂,展叶后喷0.3~0.5度石硫合剂;开花后(5月中下旬)和发病前喷1:1:160的波尔多液,有比较好的预防效果:如果发现李子园发病也可喷65%代森锌400~500倍液,5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700倍液.25%苯菌灵乳油800倍液,每隔10d喷一次,共防治2~3次。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张磊 - 副教授 - 重庆师范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