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督控制理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监督控制理论是一个管理学理论,西方管理学家对控制的定义其实包括两部分,即中文中的“监督”和“控制”。监督控制理论是指规定各种活动的标准或规范,并建立相应的信息反馈机制实施监督,和根据反馈信息采取行动纠正重要偏差,从而保证管理目标实现的过程。

简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原理,管理具有二重性,即管理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管理由人类活动的特点所产生,人类的任何社会活动都必定具有各种管理职能。如果没有管理,一切生产、交换、分配活动都不可能正常进行,社会劳动过程就要发生混乱和中断,社会文明就不能继续。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也不因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不同而改变的自然属性。同样,管理也是有目的的活动,在人类漫长的历史中,管理从来就是为统治阶级、为生产资料的所有者服务的。

监督与控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在原始社会里,虽有监督控制的原始萌芽,但社会生产力水平极低,既没有分工,也没有交换,因而监督和控制也就缺乏产生的前提和基础。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社会生产方式得到了改进,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部门日益增多,各产业部门内部和相互之间以及产品结构的比例关系日益复杂,分工协作日益细密,社会交换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网络,这在客观上提出了从整体和全局出发,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的要求。

监督和控制必然有人的意志体现其中,人们必须以一定的组织方式和监督、控制手段,不断预防、检查、发现和调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保证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社会、经济系统健康运行1。

监督控制理论的重要性1、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可以保证组织计划与外部环境相适应

东方管理强调”适时”和坚持原则性的统一。《周易》上说:该静止的时候,必须要静止;该行动的时候,必须要行动。无论是静止,还是行动,都要掌握好时机,这样事业就能有光明的前途。

组织计划不可能是一成不变的。任何管理中的目标和计划都是在特定的时间、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制定的。一旦环境发生了变化,管理者便应该通过控制活动调整计划。尤其是在复杂和动荡的外部环境中,由于人们在计划工作中,很难准确地预未来发展的各种影响因素的变化,就更加需要随时根据总体的目标对计刘进行必要的调整,以便统领组织活动去适应变化了的环境,更好地完成目标和计划。

2、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可以保证计划与组织各部门的利益相协调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经济利益是驱动市场主体从事经济活动的动因,要肯定经济主体追求自身利益的合理性,以调动人们的积极性。管理者只有承认国家、社会、人民利益,才能使自身“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愿望变成现实。但是,管理者在实际总目标分解和落实的过程中,还必须对各部门及其活动进行大量的控制和协调工作,以避免本位主义,保证各项具体活动或工作的顺利进行。

《商君书》中便曾经谈到,国君在慎使权力时不能不依靠各级官吏的努力工作,但各级官吏的忠诚心并不是完全靠得住的,还得依靠正确运用权力的方法。通过划分各级官吏的职权,的确可以让他们相互监督,实现清明的政治,但所有官史都同样为国君服务,立场是相同的,让这些立场相同,利益上没有矛盾的人相互监督是不能完全彻底的。

3、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可以保证计划与各级人员的素质、能力和贵任相匹配

组织中的每一个成员的能力有大小之分,而计划任务的完成对相关责任人的能力和素质的要求也会存在差异。只有通过监督和控制手段,人们才能及时发现计划任务与人员匹配中的失误,并通过对产生偏差的原因的分析,使管理者明确问题的所在,从而采取纠偏措施加以纠正,推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同时,控制系统的建立和监督的加强,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使人们确切知晓他们的职责知道他们绩效的评判标准,以便时刻对照自省。管理者因此也就有了监察、督导下属工作进程和结果的参照,否则就可能失控2。

监督与控制的区分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控制之中包含着监督,而监督是控制过程中的最重要一环。具体说来;

1、益督和控制的特性不同监督是控制中最能够反映管理的社会属性的部分,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监督是维护国家和广大人民群众利益,正确处理人们在劳动和建设过程中相互关系的重要手段,它体现了东方管理以人为本、民主管理的精神。控制则是任何管理者为完成计划所规定的目标,必须采取的一系列预防、检查、调整活动,它是管理的目的性的必然要求,带有一定的普遍性。

2、监督和控制的主体和客体不阿监督既包括对被管理者的监督,也包括对管理者的监督,监督活动可能来自上下左右各个方面;控制的主体则是管理者,它的客体是被管理者,主要是自上而下地进行控制。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曹慧慧 - 副教授 - 中国矿业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