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露林蛙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寒露林蛙(Rana hanluica)以其繁殖季节在中国农历24节气中的寒露节前后而命名,具有林蛙属(Rana)特征,有系列特征与峨眉林蛙(R.omeimonts)、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相似,但又有明显区别。

形态特征体型及头部体型较大,体略长,雄性头体长55·74±3·71 (50-66·2) mm,雌性64·38±5·27 (54-71·5) mm,头长大于头宽,吻端钝尖、明显超出下唇;吻棱显著,鼻孔位于吻棱下、吻端和眼之间;眼间距略小于鼻间距或上眼睑宽;颞褶弱;鼓膜圆形较大,达头体长之7%左右;犁骨齿列短,具7-8枚小齿,小齿尖端向后,犁骨齿列位于内鼻孔内后侧,呈倒“八”字形排列;舌倒卵形,较窄,舌宽约为口角处口腔宽之半,舌后端缺刻深。1

四肢四肢细长,雄体前臂较粗壮,雌体前臂略细,前臂及手长达头体长的43%左右;指细长、指端钝圆,指侧有窄的缘膜直达指端(雌体指侧缘膜不明显);指长顺序为第3、4、1、2指;关节下瘤发达,有指基下瘤,掌突三,内掌突较大,长椭圆形,位于第1指基部(雄蛙内掌突部分被婚垫覆盖);外掌突2枚,一枚在第2、3掌骨腹面,稍大呈椭圆形,另一枚细长,在第4掌骨腹面。后肢长平均达头体长190%以上,胫跗关节向前达吻端或超过,左右跟部明显重叠,胫长平均达头体长之64%以上;趾细长,第3、5趾几等长,达第4趾之第2、3关节下瘤之间,趾长顺序为第4、5、3、2、1趾;趾端稍膨大呈扁圆形、无沟。雄性趾间蹼更发达,第1、第2、第3趾内缘及第5趾内缘的蹼超过远端关节达趾端,第4趾两侧蹼之凹陷处超过第2关节下瘤,达到第2、3关节下瘤之中间;雌体第4趾两侧蹼凹陷略深,在第2关节下瘤之下;第4趾两侧之蹼以窄的缘膜达第4趾端,第2、3趾的外侧蹼以窄缘膜达趾端,第1趾及第5趾、外缘具缘膜,缘膜弱呈窄突起状,外侧间蹼几达基部;内突长椭圆形、明显,外突为点状突起。1

皮肤和体色皮肤光滑,仅在背部、体侧、四肢有较小的肤褶、肤棱或疣粒;背侧褶细直,从眼后直达胯部,在鼓膜上方不向外折,也不与颞褶相连;在肛孔上方及两侧有“八”字形皮肤褶,其两侧皮肤褶伸向股后部。雄性通常有细窄的内跗褶(雌体不显),外跗褶从外突延伸至足跟部;腹部光滑,股后及其腹面有扁平疣;细窄的颌腺从口角断续延伸到或直达肩部。繁殖期间雄性背面多为绿豆黄色,雌性则常为红棕色,繁殖期后逐渐转为橄榄棕、灰棕色;头部两眼间常有黑褐色横斑,颞部有三角形黑褐色斑、背部黑褐色“八”字形或短杆状斑若干;四肢背面有黑褐色横斑,横斑较窄呈长条形,排列较紧密,有的个体深浅横斑相间。腹面为鲜黄色,颌缘有细碎斑纹,下颌、胸、股前有碎色斑;四肢腹面紫灰色或深黄色。液浸标本背面为褐色、灰褐色,斑纹清晰;腹面灰白色。1

鉴别特征寒露林蛙体型较大,有较长的后肢、细直的背侧褶、无声囊,第1指指基2团婚垫分明等与峨眉林蛙(R·omeimontis)、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相近;而明显不同于背侧褶弯曲的中国林蛙种组(R·chensinensisgroup )及黑龙江林蛙种组(R·amurensisgroup),也不同于身体相对较小,背侧褶略弯曲的长肢林蛙(R·longicrus)和镇海林蛙(R·zhenhaiensis)。但新种有以下特征:

1、无雄性线;

2、蝌蚪唇齿式为Ⅰ: 3+3 (个别4+4)/1+1:Ⅲ,蝌蚪尾末端钝圆;

3、股部背侧黑褐色横斑窄,通常整齐,数目较多(♂9·18±1·18,♀8·83±1·31条);

4、繁殖季节在寒露节前后(10月中、上旬)

第二性征雄蛙前臂更粗壮,足蹼更发达,指、趾侧缘膜也较明显;婚垫特发达,粗壮突出,呈灰色,布满较粗的白刺;第1指末二指节背面的婚垫在指内侧相连,成一整体;第1指基包括掌部的背侧、内侧和腹侧有二团大型婚垫,其中腹侧一团略小于中间一团,这二团之间间隔明显、互相不接触,但中间的婚垫与末端指节婚垫相接,在指关节活动处形成一皮肤沟。雄蛙无雄性线,也没有声囊。1

地理分布镇海林蛙初始报道仅分布于湖南阳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经过调查发,湘南地区多有分布。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丽霞 - 博士 -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