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激素污染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环境激素污染是指由具有类似雌激素的作用的一类有害化学物质导致生物与人体的性激素分泌量及活性下降,并使生殖能力降低,后代的健康与成活率下降,同时还可能影响各种生物的免疫系统和神经系统的环境污染。1

环境激素的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地球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等问题一样,它正在严重地威胁着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日益成为新世纪人类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简介1997年,从事英国BBC广播制作的D.卡布里推出的《雌性化的自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社会各界逐渐达成共识,认为环境激素是继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之后的又一全球性环境问题。环境激素,又可以称为内分泌干扰物质、环境荷尔蒙或环境雌激素等,由人类的生产、生活而释放到环境中的,影响人体和动物体内正常激素水平的外源性化学物质。环境激素分布广且很难降解,最长的能在环境中保持几十年至上百年,化学结构稳定,又不易生物降解,具有很高的环境滞留性。无论存在于空气、水还是土壤中,都能吸附于颗粒上,借助于食物链不断富集,对生态环境造成危害。环境激素具有高亲脂性或脂溶性,通过食物链富集于动物和人类的脂肪和乳汁中,并可通过胎盘传递到胎儿或通过母乳传递到婴儿。

环境激素的污染问题已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同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地球变暖以及厄尔尼诺现象等问题一样,它正在严重地威胁着全球环境和人类健康,日益成为新世纪人类关注的全球性问题。

环境影响(1)对野生动物的危害

目前,主要研究环境激素对哺乳类、爬行类、鱼类、两栖类和鸟类等野生动物的危害。由于环境激素可以附着在土壤,随着大气循环和降水等因素,最终进入水环境,故环境激素对鱼类的危害显著。主要表现为鱼类生殖能力的下降、性腺异常以及超雌化现象。L S]Per—Erik Olsson研究不同生长阶段的斑马鱼暴露在多氯联苯(PCBs)的水生环境中的影响时发现,有些斑马鱼实验组在14天孵化后,成活率仅为6%,即使是成功孵化后,也会出现体弱或卵黄囊浮肿,并发现环境激素可以阻碍雄鱼精巢的发育。p o 20世纪80年代,在英国城市污水厂发现了具有雌雄两性的鱼,引起了英国各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表明,这些现象可能是由于广泛使用口服避孕药炔雌醇而引起。北美五大湖在近两个世纪一直受到工业“三废”以及生活废水的污染,出现一些鱼类甲状腺肿大和激素水平下降的现象,在鱼体实验中发现了许多环境激素类物质,特别是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T)和多氯联苯(PCBs),有研究显示,这两种物质可能影响鱼类生殖系统异常。

环境激素也会影响两栖动物的生长发育,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青蛙畸形问题。首先是在1995年的美国明尼苏达州,有研究人士发现了畸形青蛙,随后陆续有报道称该地区出现多次同类事件,引起了美国当时野生动物学家和环保学家的注意。研究认为环境激素是导致青蛙畸形的主要原因。

环境激素对爬行动物和鸟类的危害也有类似报道,美国佛罗里达州的鳄鱼生殖器异常,幼体的死亡率逐年升高,鳄鱼卵存活能力逐年下降。科学家研究发现,鳄鱼卵中环境激素类物质浓度很高,幼年鳄鱼的体内脱氧双对氯苯基三氯乙烷(DDE)的浓度也很高。对于鸟类,雌雄比例异常、生殖器发育异常是环境激素的主要影响。

(2)对人类的危害

在全球范围内,人类暴露于环境激素的主要途径如图所示。

首先,在大气中,最有可能进入人体的环境激素是二噁英类物质。大多数二噁英类物质是从垃圾焚烧炉排放出来的,还有是从炼钢用的电炉、钢铁业烧结工序、回收锌、造纸业等工厂中排出的,汽车尾气、烟草的烟雾中也含有微量的二曙英类物质。

在水体中,由于我们日常生产生活中的雌激素排放到水环境中,导致水体中环境激素超标。根据监测报道,环境激素广泛存在于河流、湖泊等水体环境中。由于环境激素易于在水环境中汇集,故对各种水生动植物都存在较严重的威胁,人类食用会导致在人体中累积。杀虫剂、除草剂、杀菌剂等农药在环境激素中占2/3的比例,这些环境激素会少量转移到种植的作物上,如果处理不当会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威胁。母乳中所含的二噁英类物质大约是牛奶的30倍,这是因为在乳腺细胞生物合成母乳时,体内所蓄积的二噁英类就会10倍地浓缩到母乳脂肪层中,结果就是母亲体内的二噁英类物质近一半转移到新生儿体内。人工合成的环境激素被用于口服避孕药的制造,血液包、点滴设备、体内插管等医疗器械也都含有环境激素类物质二甲酸氢酯的塑化化聚乙烯。增加了人体暴露在环境激素中的威胁。环境激素对人体的危害主要包括对生殖系统的影响、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对免疫系统的影响、对神经系统的影响,具有致癌作用。

①对生殖系统的影响。

环境激素对人类的生殖健康有显著影响。对男性生殖系统来说,随着环境雌激素在体内的累积,主要引起男性生殖系统的异常,包括滞留睾丸、尿道下裂和精子数的减少等,这些都导致生殖能力的降低。对女性生殖系统来说,可能导致女性青春期的提前、月经紊乱、子宫内膜症、子宫炎症等,严重影响女性的生殖健康。在男女发育的关键期,环境激素影响体内正常激素的分泌,可对发育中的生殖器官造成永久性的损害。

②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环境激素是激素类物质,它可以通过与人体内激素的竞争,与激素受体结合,从而影响其表达,扰乱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改变体内激素水平。人如果长期处于内分泌紊乱的状态,将会出现失眠头痛、月经不调、皮肤衰老等症状。

③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环境雌激素作用于神经系统可能直接影响神经系统,也可能通过首先影响内分泌系统,继而使激素分泌异常,再反馈到神经系统中。可以引起人类行为、精神等异常,会出现学习障碍、记忆障碍等症状。

④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环境雌激素能影响机体的免疫能力。当人体内激素水平为正常时,可以维持机体的免疫力,而当环境激素影响体内激素水平时,则可能增加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概率。有实验证明,当小鼠经过注射雌激素处理后,淋巴器官中淋巴细胞减少,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

⑤致癌作用。

环境激素可以作用于细胞中的染色体,改变染色体DNA的数目和结构,抑制微管聚合,干扰细胞周期,使细胞生长异常,从而产生肿瘤。在过去的50年中,与激素有关的肿瘤发病率明显上升,例如,睾丸癌的发病率是以前的4倍,乳腺癌的发病率是以前的3倍,前列腺癌的发病率是以前的3倍。还有证据显示孕期妇女摄入内分泌干扰物(EDCs)会引起其子代患生殖系统癌症的增多。2

预防措施由于环境激素目前在世界上几乎无处不在,甚至连南极北极也出现了,而且含有环境激素的各种制品目前已经普遍应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为了减少环境激素物质对人类的危害,我们应采取一些控制措施。

(1)促进固体废物的回收利用,减少其排放量和焚烧量,并对需要焚烧的固体进行集中处理。

(2)加强固体废物焚烧的管理,严格控制焚烧条件。

(3)强化烟尘净化和飞尘的管理。

(4)减少人为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

(5)提倡健康的烹调方式,减少烧、烤、煎、炸的烹调方式,或者在加工食品中加入预防丙烯酰胺产生的方式(如降低食品的pH值,加入促进丙烯酰胺分解的半胱氨酸等)。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俊文 - 博士 - 厦门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