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环境规划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城市环境规划是指一个城市地区进行环境调查、监测、评价、区划,预测因经济所引起的变化,根据生态学原则提出以调整工业部门结构、合理安排生产布局为主要内容的保护和改善环境的战略性布局。也就是说,是城市当局为使城市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而对自身活动和环境所做的时间和空间的合理安排。

城市环境规划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其涉及范围广,数据需求量大,要使用多种模型方法。通常,城市环境规划的内容可分为两大部分,即环境现状调查评价和环境质量预测及规划。首先,在明确规划的对象、目的以及范围的前提下,进行环境现状调查和评价。其次,在现状调查和评价的基础上,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规划。

城市环境规划内容城市环境规划包括生态规划与污染综合防治规划两方面。其主要内容有:

1.城市开发规划

(1)工业规划:工程、投产时问、主要产品品种,年产量;

(2)自然环境改变:挖掘、填筑、整理、采伐等引起的形状、面积和土方量变化;

(3)人口变化:组成、分布等变化(年别,地区别)。

2.土地利用规划

(1)总体规划:城市总体布局、土地总体利用规划;

(2)工业区划:各专门工业区、工业区和准工业区面积和人口;

(3)居住区和商业区划:一等专门居住区、二等专门居住区、居住区、邻近商业和商业区的面积人口;

(4)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等区划:面积、位置、人口、户数;

(5)其他:港口、沿江河等城市的其他区划。

3.水资源管理规划

(1)用水规划:总体用水规划.水的收支、分配。主要取水水源等。

工业用水:工业用水量增长预测、水资源的平衡、供水量及来源。

生活用水(包括饮用水):生活用水增长预测.供水量及来源。

(2)水资源保护规划(水质、水量):规划、地面水保护规划、地下水保护规划。

(3)水面利用规划:渔业、其他水生生物的养殖等。

4. 城市能源规划

(1)能源利用规划:能源大气污染预测.热污染预测。

(2)能源环境影响预测:能源消费预测、能源规划、能源构成。

(3)能源环境管理规划:分配规划、城市能源政策、控制能源造成的污染所采取的措施。

5.工业污染源控制规划

(1)工业污染源环境影响预测。骨干工、业:生产工艺、生产技术水平、能源、资源消耗预测、单位产品或单位产值的排污量、污染增长趋势;中、小工业:按行业调查分析其经济效果与环境效果,预测其对环境的影响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2)控制规划:分区控制规划、工业结构、布局调整规划。

6.大气污染预测综合防治规划及其他

(1)大气环境质量预测:大气气象条件、主要污染物的浓度分布、大气质量预测。

(2)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包括环境目标、工程及管理措施)。

(3)固体废物、化学品、噪声污染预测及防治:固体废物增长及环境影响预测、噪声环境影响预测、化学品增长及环境影响预测;制定综合防治规划(包括环境管理措施)。

7.城市交通规划

城市交通与环境规划:城市道路、城市车辆类型、数量的发展规划及其对环境影响;铁路、公路、航空水运规划及其对环境影响;改善环境的措施、交通管理及环境设计。

8.城市绿化和建立生态调节区特殊保护区

城市绿化和生态:树种选择、郊区森林及城市各种绿地的规划、绿地指标;城市周围建立自然保护区。生态调节区的规划;特殊保护区(文物、古迹等)的规划。

城市环境规划目的城市环境规划的目的在于调控城市中人类自身活动,减少污染,防止资源破坏,从而保护城市居民生活和工作、经济和社会持续稳定发展所依赖的城市环境。城市环境规就是人类为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使城市居民与自然达到和谐,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与城市环境保护达到统一而采取的主动行为。

城市环境规划基本理论1、环境承载力理论: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环境承载力作为判断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与环境是否协调的依据,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区域性与时间性、动态性和可调控性的特点。环境承载力理论是对特定时、空环境中的环境容量条件下,对不同环境因子保持在特定水平及平衡的定量判定与预测。

2、可持续发展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为区域环境规划提供了全面的指导思想,突破了经济制约型环境规划的框架,使环境规划的内容不再仅仅局限于大气、水、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单元的质量控制和污染物的防治上,而是将与环境单元有关的资源、经济和社会等子系统一并纳入规划的研究范围内,最终实现区域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大系统诸要素的和谐、合理,并使总效益达到最佳。可持续发展既要作为环境规划的指导思想,又要成为环境规划的最终目标,对可持续发展的追求,应贯穿于环境规划的始终。这一理论是对特定历史时段内,具体区域的经济、社会、环境子系统之间平衡关系的科学调整理论。

3、人地系统理论:人地系统由人类社会系统和地球自然物质系统构成。其中,人类社会系统是人地系统的调控中心,决定人地系统发展方向和具体面貌。地球自然物质系统是人类系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两个系统之间存在双向反馈的耦合关系,人类社会系统以其主动的作用力施加于地球自然物质系统,并引起它发生相应变化,变化了的地球自然物质系统又把这些作用的结果反馈给人类社会系统,从而在两个系统之间形成了能动作用和受动作用的辩证统一。这一理论重点强调了人类与其生存的自然之间的和谐对立统一关系。

4、区域复合生态系统理论:复合生态系统具有人工性、脆弱性、可塑性、高产性、地带性和综合性等特性。它们给城市环境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提供了可能。组成复合生态系统的社会、经济、自然等三个子系统,均有着各自的特性。它是针对环境长远利益——环境生态内部协调发展与平衡的理性关注。

5、空间结构理论:这是人类活动空间分布及组织优化的科学。是一门应用理论学科,为环境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从环境保护的目的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规模、生产结构和布局,调控人类自身活动,是一项涉及自然、社会和经济系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城市环境规划在进行区位选择的时候,在考虑经济因素的同时,要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前提,即将环境和生态因子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考虑。空间结构理论为环境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持。

城市环境规划基本原则城市环境规划要适应我国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贯彻环境法的总方针与总战略,坚持经济建设、城市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城市环境规划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保护城市特色,满足城市功能需求,完善功能区划,明确目标注重,提高生活功能区环境质量,保护好城市的自然与人文景观。

全面规划,突出重点,抓住主要环境问题,突出重点环节和重点污染源,实行全过程分析与控制。

扬长避短,合理优化,发挥地区优势,充分利用综合与系统分析技术,合理安排有限的资金,使之产生最佳的环境效益。

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特别注意分析规划目标的可行性、规划措施的可操作性。在资金与技术水平约束下坚持循序渐进、持续发展方针。

坚持依靠科技进步,大力发展清洁生产和推广三废综合利用,大力开展环保领域的科学研究,尽快的把科技成果转化成生产力。

强化城市环境管理,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使规划成为充分体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城市环境管理、思想制度和措施。

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俊文 - 博士 - 厦门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