渐渗杂交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渐渗杂交一词最早是由 Anderson和 Hubricht在1938年通过植物杂交研究提出 , 指两物种的杂交后代与亲本之一或双亲反复回交,把某一亲本的性状带至另一亲本。 本文阐述了渐渗杂交的定义发展,各物种渐渗杂交的研究进展以及相关研究方法的发展。相关研究文献主要讨论了这样一些问题:渐渗杂交形成机制的探讨;基因渗透程度;在进化上的重要意义;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以及对物种保护上的贡献;作物育种上的应用等。

定义在1927年提出一个物种的种质逐渐渗透进入到另一个物种可能是很重要的现象。 Anderson和 Hubricht通过植物杂交研究提出了渐渗杂交一词 , 指两物种的杂交 后代与亲本之一或双亲反复回交, 把某一亲本的性状带至另一亲本, 也经常使用 Introgresion这一词来描述一个物种基因渗入到另一个物种的基因库。这一术语被广泛采用 , 是因为它简化了关于这方面案例的繁琐的讨论和避免了不必要的重复。自这以后 , 渐渗杂交现象被广泛地调查。研究发现种现象也存在于亚种和地理接触种群间, 随着人们对渐渗杂交认识的加深,其概念、范围逐渐扩展,包括了亚种、种、族和种群水平的个体杂交, 泛指某一种群的基因被整合到另一种群中。随着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 发现两个物种或者两个种群间发生渐渗杂交,不仅仅是物种1的基因流向物种2,而在另一个不连续地区,物种 2的基因也可能流向物种1。1

植物的渐渗杂交渐渗杂交在植物中普遍存在,也是研究得最多的,尤其是在有花植物中更为普遍,估计在全世界100多万种开花植物被描述的1/4种类中有大于 10%的杂交频率出现。在一些多年生植物,远缘杂交系和无性繁殖系中也可能有更高的杂交频率 。 对植物自然渐渗杂交研究的一个典型例子是对鸢尾属的研究。 Anderson调查了它们在野外和园艺栽培下的情况, 这两种植物在花色、外部形态和生活习性上都差异明显, 而由于人为对环境的改变使得两种植物分布区接触 ,产生杂交。

渐渗杂交形成的机制渐渗杂交的发生机制的探讨有这样一些观点:

回交。杂种只能与亲代之一反复回交。由下述原因引起:(a)自然环境变化或人为原因使得某一物种数量锐减而增加了同亲缘关系很近的丰富物种交配的可能 , 使得杂交后代同大数量的亲本交配的机会增加;(b)杂种只生活于一个亲本的一侧,而不生活于另一侧,只能同其中一个亲本回交。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