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性能混凝土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新型高技术混凝土,采用常规材料和工艺生产,具有混凝土结构所要求的各项力学性能,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和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

简介高性能混凝土以耐久性作为设计的主要指标,针对不同用途要求,对下列性能重点予以保证:耐久性、工作性、适用性、强度、体积稳定性和经济性。为此,高性能混凝土在配置上的特点是采用低水胶比,选用优质原材料,且必须掺加足够数量的掺合料(矿物细掺料)和高效外加剂。

发展前景HPC工作性能好,耐久性好,所以其成本与同级高强混凝土相比,直接节约32—58.8元/每平方米。这个概念就是说按1000万平方米/年,HPC节约材料费40元/每平方米,仅节约材料就达4亿元/年。因此高性能混凝土的优越性与经济,使其用途不断扩大,在不少工程中得以推广应用。

发展历史1950年5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和美国混凝土协会(ACI)首次提出高性能混凝土的概念。但是到目前为止,各国对高性能混凝土提出的要求和涵义完全不同。

美国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易于浇注、捣实、不离析,能长期保持高强、韧性与体积稳定性,在严酷环境下使用寿命长的混凝土。美国混凝土协会认为:此种混凝土并不一定需要很高的混凝土抗压强度,但仍需达到55MPa以上,需要具有很高的抗化学腐蚀性或其他一些性能。

日本工程技术人员则认为,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具有高填充能力的的混凝土,在新拌阶段不需要振捣就能完善浇注;在水化、硬化的早期阶段很少产生有水化热或干缩等因素而形成的裂缝;在硬化后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

加拿大的工程技术人员认为,高性能混凝土是一种具有高弹性模量、高密度、低渗透性和高抗腐蚀能力的混凝土。

综合各国对高性能混凝土的要求,可以认为,高性能混凝土具有高抗渗性(高耐久性的关键性能);高体积稳定性(低干缩、低徐变、低温度变形和高弹性模量);适当的高抗压强度;良好的施工性(高流动性、高粘聚性、自密实性)。

中国在《高性能混凝土应用技术规程》(CECS207-2006)对高性能混凝土定义为:采用常规材料和工艺生产,具有混凝土结构所要求各项力学性能,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和高体积稳定性的混凝土。1

特性自密实性高性能混凝土的用水量较低,流动性好,抗离析性高,从而具有较优异的填充性。因此,配好恰当的大流动性高性能混凝土有较好的自密实性。

体积稳定性高性能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较高,表现为具有高弹性模量、低收缩与徐变、低温度变形。普通混凝土的弹性模量为20~25GPa,采用适宜的材料与配合比的高性能混凝土,其弹性模可达40~50GPa。采用高弹性模量、高强度的粗集料并降低混凝土中水泥浆体的含量,选用合理的配合比配制的高性能混凝土,90天龄期的干缩值低于0.04%。

强度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已超过200MPa。28d平均强度介于100~120MPa的高性能混凝土,已在工程中应用。高性能混凝土抗拉强度与抗压强度值比较高强混凝土有明显增加,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强度发展加快,而后期强度的增长率却低于普通强度混凝土。

水化热由于高性能混凝土的水灰比较低,会较早的终止水化反应,因此,水化热相应的降低。

收缩和徐变高性能混凝土的总收缩量与其强度成反比,强度越高总收缩量越小。但高性能混凝土的早期收缩率,随着早期强度的提高而增大。相对湿度和环境温度,仍然是影响高性能混凝土收缩性能的两个主要因素。

高性能混凝土的徐变变形显著低于普通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与普通强度混凝土相比较,高性能混凝土的徐变总量(基本徐变与干燥徐变之和)有显著减少。在徐变总量中,干燥徐变值的减少更为显著,基本徐变仅略有一些降低。而干燥徐变与基本徐变的比值,则随着混凝土强度的增加而降低。

耐久性高性能混凝土除通常的抗冻性、抗渗性明显高于普通混凝土之外,高性能混凝土的Clˉ渗透率,明显低于普通混凝土。高性能混凝土由于具有较高的密实性和抗渗性,因此,其抗化学腐蚀性能显著优于普通强度混凝土。

耐火性高性能混凝土在高温作用下,会产生爆裂、剥落。由于混凝土的高密实度使自由水不易很快地从毛细孔中排出,再受高温时其内部形成的蒸汽压力几乎可达到饱和蒸汽压力。在300°C温度下,蒸汽压力可达8MPa,而在350°C温度下,蒸汽压力可达17MPa,这样的内部压力可使混凝土中产生5MPa拉伸应力,使混凝土发生爆炸性剥蚀和脱落。因此高性能混凝土的耐高温性能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为克服这一性能缺陷,可在高性能和高强度混凝土中掺入有机纤维,在高温下混凝土中的纤维能熔解、挥发,形成许多连通的孔隙,使高温作用产生的蒸汽压力得以释放,从而改善高性能混凝土的耐高温性能。

概括起来说,高性能混凝土就是能更好地满足结构功能要求和施工工艺要求的混凝土,能最大限度地延长混凝土结构的使用年限,降低工程造价。

正确认识

1、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是针对具体应用和环境而开发的。

2、高性能混凝土制备技术应该注意克服追求高早强的倾向,这对混凝土的体积稳定性意义重大。

3、流动性不可作为高性能混凝土的指标,需根据工程特点注意拌合物的工作性。

高性能混凝土应加入足够的矿物细掺料,且前提是水胶比较低,不可说只要加入“矿物细掺料”就是高性能混凝 土。

4、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对C30—C50中等强度混凝土提出“寿命优先,强度适宜”的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思路。

5、混凝土高性能化的发展重点应该是:混凝土的长期性和耐久性。

配比要求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应根据原材料品质、设计强度等级、耐久性以及施工工艺对工作性能的要求,通过计算、试配、调整等步骤确定。进行配合比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对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胶凝材料总量应进行控制,C40 以下不宜大于400kg/m3;C40 ~ C50 不宜大于450kg/m3;C60 及以上的非泵送混凝土不宜大于500kg/m3,泵送混凝土不宜大于530kg/m3; 配有钢筋的混凝土结构,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其最大水胶比和单方混凝土中胶凝材料的最小用最应符合设计要求。

2、混凝土中宜适量掺加优质的粉煤灰、磨细矿渣粉或磁灰等矿物掺合料,用以提高其耐久性,改善其施工性能和抗裂性能,其掺量宜根据混凝土的性能要求通过试验确定,且不宜超过胶凝材料总量的20%。当混凝土中粉煤灰掺最大于30% 时,混凝土的水胶比不得大于0.45;在预应力混凝土及处于冻融环境的混凝土中,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20%,且粉煤灰的含碳量不宜大于2%。对暴露于空气中的一般构件混凝土,粉煤灰的掺量不宜大于20%,且单方混凝土胶凝材料中的硅酸盐水泥用量不宜小于240kg。

3、对耐久性有较高要求的混凝土结构,试配时应进行混凝土和胶凝材料抗裂性能的对比试验,并从中优选抗裂性能良好的混凝土原材料和配合比。

4、混凝土中宜适量掺加外加剂,但宜选用质量可靠、稳定的多功能复合外加剂。

5、冻融环境下的混凝土宜采用引气混凝土。冻融环境作用等级D级及以上的混凝土必须掺用引气剂,并应满足相应强度等级中最大水胶比和胶凝材料最小用量的要求;对处于其他环境作用等级的混凝土,亦可通过掺加引气剂(含气量不小于4% )提高其耐久性。混凝土抗冻性的耐久性指数(DF) 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 (JTG/T B07-01 )的规定。引气混凝土的适宜含气量和气泡间距系数应符合规定。

6、对混凝土中总碱含量的控制,应符合规定。混凝土中的氯离子总含量,对钢筋混凝土不应超过胶凝材料总质量的0.10%;对预应力混凝土不应超过0.06%。

7、混凝土的塌落度宜根据施工工艺的要求确定,条件允许时宜选用低塌落度的混凝土施工。

技术要求水泥水泥应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硅酸盐水泥。水泥中C3A含量应不大于8%,细度控制在10%以内,碱含量小于0.8%,氯离子含量小于O.1%。水泥中的C3A含量高、细度高,比表面积就会增大,混凝土的用水就会增加,从而造成混凝土落度损失过快,有时甚至会出现急凝和假凝现象,这不仅会影响混凝土的外观质量,同时也将直接影响其耐久性,为了更好地达到各项指标,水泥的存放时间以3天为宜。

矿物掺和料矿物掺和料对混凝土具有减水、活化、致密、润滑、免疫、填充的作用,它能延缓水泥水化过程中水化粒子的凝聚,减轻坍落度损失。矿物掺合料选用品质稳定的产品,矿物掺合料的品种宜为粉煤灰、磨细粉煤灰、矿渣粉或硅灰。其各项指标应满足:粉煤灰的细度≤20%,烧矢量≤5%,含水量≤0%,氯离子含量≤0.02%。

外加剂外加剂与水泥相适应性、减水率、流动性、含气量、掺量都将影响混凝土的工作性,高速铁路外加剂宜采用聚羧酸系列产品,其技术指标主要包括:减水率不应低于20%,硫酸钠含量小于10%,碱含量不得超过10%,硫酸钠含量小于10%,外加剂中的氯离子含量不得大于0.2%,含气量不小于3%。

细骨料含泥量、泥块含量也是影响高性能混凝土各项技术指标的重要原因之一,含泥量、泥块含量过高,不仅能降低混凝土强度,同时易造成内部结构的毛细通道不能有效的阻止有害物质的侵蚀。对于高速铁路工程来说,细骨料应选用处于级配区的中粗河砂,砂的细度模数要求为2.3—3.O。

粗骨料粗骨料宣选用二级配、三级配碎石,保持良好的级配能增加混凝土强度。在选择粗骨料时,一定要控制大骨科的含量,大骨料的含量超标,将直接影响保护层外侧混凝土的质量,会导致混凝土的表面干裂纹,影响表观质量。碎石粒径宜为5mm-20mm,最大粒径不应超过25mm,级配良好,压碎指标不大于8%,针片状含量不大干10%,含泥量低于1.0%,骨料水溶性氯化物折合氯离子含量不超过集料质量的0.02%。2

技术路线高性能混凝土是由高强混凝土发展而来的,但高性能混凝土对混凝土技术性能的要求比高强混凝土更多、更广乏,高性能混凝土的发展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

(1)振动加压成型的的高强混凝土——工艺创新

在高效减水剂问世以前,为获得高强混凝土,一般采用降低W/C(水灰比),强力振动加压成型。即将机械压力加到混凝土上,挤出混凝土中的空气和剩余水分,减少孔隙率。但该工艺不适合现场施工,难以推广,只在混凝土预制板、预制桩的生产,广泛采用,并与蒸压养护共同使用。

(2)掺高效减水剂配置高效混凝土——第五组分创新

20世纪50年代末期出现高效减水剂是高强混凝土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代表性的有萘系、三聚氰胺系和改性木钙系高效减水剂,这三个系类均是普遍使用的高效减水剂。

采用普通工艺,掺加高效减水剂,降低水灰比,可获得高流动性,抗压强度为60~100MPa的高强混凝土,是高强混凝土获得广泛的发展和应用。但是,仅用高效减水剂配制的混凝土,具有坍落度损失较大的问题。

(3)采用矿物外加剂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第六组分创新

20世纪80年代矿物外加剂异军突起,发展成为高性能混凝土的第六组分,它与第五组分相得益彰,成为高性能混凝土不可缺少的部分。就现在而言,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技术路线主要是在混凝土中同时掺入高效减水剂和矿物外加剂。

配制高性能混凝土的矿物外加剂,是具有高比表面积的微粉辅助胶凝材料。例如:硅灰、细磨矿渣微粉、超细粉煤灰等,它是利用微粉填隙作用形成细观的紧密体系,并且改善界面结构,提高界面粘结强度。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石季英 - 副教授 - 天津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