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质前连合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白质前连合:

白质前连合指脊髓灰质前连合前方的、连接两侧白质及左右交叉的纤维。其中包括脊髓丘脑前束和侧束的交叉纤维。白质前连合受损时,可出现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即皮肤痛、温觉减退或缺失,深感觉存在;同时由于脊髓丘脑前束有部分纤维不交叉,粗触觉所受影响不大。浅感觉障碍的平面比病灶低1~2个脊髓节段。

解剖结构:1、白质:

白质主要由上、下传导的纵行的有髓鞘神经纤维组成。其中,横行纤维不是终止的纤维,就是起始的纤维。一般包括以下各种纤维:出入脊髓的根纤维;灰质柱细胞的轴突横行进入白质;上、下纵行纤维的侧支和终支进入灰质。

白质为脊髓的主要沟分为三索,前正中裂与前外侧沟之间为前索,前、后外侧沟之间的是外侧索,后外侧沟与后正中沟之间的是后索,在各索中又有神经束。连接左右白质的横行纤维,称为白质前连合。

在紧贴脊髓灰质的表面,有一传导束,称固有束,在白质的三索内均有,它联系脊髓的不同节段,主要完成节内或节间的反射。

2、皮质脊髓束:

皮质脊髓束是由中央前回(4区)的上2/3部和中央旁小叶的前部等处皮质的巨型锥体细胞和其它锥体细胞的轴突集合而成,经内囊枕部的前2/3处下行至中脑大脑脚底,占据其中3/5,然后行至脑桥基底部,分散成不规则的孤立的纤维束下行,至延髓腹侧部,纤维集拢形成锥体,在锥体下端,绝大部分纤维(约70~90%)交叉,形成锥体交叉,交叉后的纤维至对侧形成皮质脊髓侧束,此束在下行过程中,陆续地终于脊髓各节同侧的前角运动细胞。在延髓内没有交叉的纤维进入脊髓前索内下行,于前正中裂的两侧形成皮质脊髓前束,此束逐节经脊髓白质前连合交叉到对侧,终于对侧前角运动细胞。皮质脊髓侧束和皮质脊髓前束在前角换神经元之后,其轴突组成前根,通过脊神经,分布到躯干和四肢的骨骼肌,管理这些肌肉的随意运动。

3、白质前连合:

白质前连合是指在脊髓的内部结构中,在其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而在中央管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在脊髓的内部结构中,在其横切面上,可见中央管。而在中央管前方有纤维横越,称白质前连合。

4、脊髓丘脑前束:

脊髓丘脑前束系上行纤维束之一。此束较小,位于前索;起于后角固有核,此核接受后根纤维,发出纤维经白质前连合到对侧前索,合成脊髓丘脑前束。此束上行,止于丘脑,传导粗的触觉。如此束受损害,则受损害的对侧粗的触觉发生障碍。

与白质前连合相关的疾病: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

1、感觉症状:

根据空洞位于脊髓颈段及胸上段,偏于一侧或居于中央,出现单侧上肢与上胸节之节段性感觉障碍,常以节段性分离性感觉障碍为特点。痛、温觉减退或消失,深感觉存在。

2、运动症状:

颈、胸段空洞影响脊髓前角,出现一侧或两侧上肢弛缓性部分瘫痪症状。表现为肌无力及肌张力下降,尤以两手的鱼际肌、骨间肌萎缩最为明显,严重者呈现爪形手畸形。三叉神经下行根受影响时,多发生同侧面部感觉呈中枢型痛、温觉障碍,面部分离性感觉缺失形成所谓“洋葱样分布”,伴咀嚼肌力弱。若前庭小脑传导束受累,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步态不稳及眼球震颤。而一侧或两侧下肢发生上运动元性部分瘫痪,肌张力亢进,腹壁反射消失及Babinski征阳性。晚期病例瘫痪多加重。

3、自主神经损害症状:

空洞累及脊髓(颈8颈髓和胸1胸髓)侧角之交感神经脊髓中枢,出现Horner综合征。病变损害相应节段、肢体与躯干皮肤可有分泌异常,多汗或少汗症是分泌异常的惟一体征。少汗症可局限于身体的一侧,称之为“半侧少汗症”,而更多见于一侧的上半身,或一侧上肢或半侧脸面。通常角膜反射亦可减弱或消失,因神经营养性角膜炎可导致双侧角膜穿孔。另一种奇异的泌汗现象是遇冷后排汗增多,伴有温度降低,指端、指甲角化过度,萎缩,失去光泽。由于痛、温觉消失,易发生烫伤与碰、创伤。晚期病人出现大小便障碍和反复性泌尿系感染。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阳 - 副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