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水管周围灰质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导水管周围灰质,亦称“中脑中央灰质”。围绕在中脑水管周围的灰质。向下与脑桥中央灰质连续,向上与第三脑室室管膜下灰质相续。主要由小型椭圆形或梭形神经元组成。

导水管周围灰质的构造:根据细胞构筑特点.一般可分为内、外和背侧三个亚核:(1)内侧亚核,为中脑中央灰质的最内侧,紧挨中脑水管胶状层,由散在少量的小梭形细胞组成;(2)外侧亚核,位于内侧亚核的背外侧,是中央灰质的最外侧部分,由中小型密集的椭圆形、梭形或三角形细胞组成,偶见大型细胞;(3)背侧亚核,位于中脑水管和外侧亚核的背侧.为一小卵圆形区,其中有密集的胶质核,偶见小型深染神经元。接受来自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中缝核、蓝斑和脊髓的传人纤维,发出纤维至下丘脑、丘脑、脑干网状结构、中缝核和脊髓等。其神经元对脑啡肽、P物质、肠促胰酶肽、5羟色胺、神经紧张素、强啡肽、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免疫反应阳性,往往一个神经元含几种神经肽。与中枢镇痛机理、生殖、攻击行为的控制等有关。

解剖结构:1、中脑:

中脑是脑六个部分中最小的部分,仍保持神经管的原始形态,长约15~20毫米,位于脑桥和间脑之间。中脑腹侧面上界为视束,下界为脑桥上缘;腹侧面两侧有粗大的纵行纤维构成的隆起,称大脑脚;在左右大脑脚之间的凹陷处,称脚间窝,动眼神经根自窝的外缘出脑;背侧面(又称顶盖)有四叠体,由两对小圆丘组成,上一对称上丘,是视觉皮质下中枢,它借上丘臂(为白质纤维)与外侧膝状体联系;下一对称下丘,是听觉皮质下中枢,它借下丘臂(为白质纤维)与内侧膝状体联系。在下丘的下方有滑车神经穿出。中脑内有中脑水管,上通第三脑室,下通第四脑室。

在中脑横切面背侧部中央,有中脑水管的断面,中脑水管的周围有一层灰质,称中央灰质。灰质的背侧是四叠体。中脑的腹侧即大脑脚,每侧大脑脚被一层含黑色素的神经细胞(即黑质)分为二部:黑质的背侧部,称被盖,其中含有网状结构,向下与脑桥的网状结构相连;黑质的腹侧部,是一层很厚的神经纤维板,称为脚底。

被盖,由灰质和白质组成。被盖的中央部有细胞体堆聚构成的红核,此核是皮质下运动中枢,细胞突相互交叉,并构成红核脊髓束。在红核的外侧有传导本体感觉和皮肤感觉的上行纤维,将这些纤维统称为内侧丘系,行向丘脑。内侧丘系与红核之间的间隙,称中脑网状结构,其背侧有中央灰质。中脑水管在中央灰质中通过。在中脑水管的底上,有动眼神经核和滑车神经核,前者位于上丘平面内,后者位于下丘平面内。在动眼神经核的内侧有达克谢维奇氏核,此核中的细胞发出的突起形成内侧纵束,行入脊髓。

2、第三脑室:

第三脑室位于两间脑之间的矢状窄裂,前部向前以室间孔与左右侧脑室相通,向后以中脑水管与第四脑室相通。第三脑室分为顶、底、前、后壁和两侧壁。

顶:由紧张于丘脑带间的脑室膜和复盖其上的软脑膜连合而成。称此部软膜为第三脑室脉络组织,其中有两条脉络丛突入第三脑室。第三脑室脉络丛向前,到室间孔移行于左右侧脑室脉络丛。

底:斜向前下方,主要由下丘脑组成。室腔向下,延伸入漏斗,形成漏斗隐窝。

前壁:下部由终板构成,上部由穹窿柱和前连合构成。前壁与顶壁连接处的后方有室间孔。

后壁:由松果体和后连合构成。

侧壁:上部由丘脑内侧面前2/3构成,下部由下丘脑构成,两侧壁之间有中间块相连接。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田玉玲 - 主任医师 -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神经内科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