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中动脉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是颈内动脉的直接延续,不参与大脑动脉环的组成。在进入大脑外侧沟之前,发出许多中央支,供应内囊和基底节;在大脑背外侧面,其主干行于大脑外侧沟,最后终止于角回动脉,沿途发出许多皮质支,广泛分布于除额极和枕叶之外的大脑半球背外侧面,包括额中回以下,中央前回和后回的下3/4,顶下小叶,颞上、中回及颞下回的上缘或上半、颞极内外侧面及岛叶皮质,枕叶枕外侧沟以前的皮质区。其中涉及运动区、运动前区、体感区、听区及联络区。若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最常见为豆纹动脉)出血,即内囊出血,可出现典型的“三偏”症状,即出血对侧肢体、下半面部肌和舌肌瘫痪,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对侧同向偏盲。

若大脑中动脉邻近外侧沟处阻塞,可产生对侧上肢、面肌和舌肌瘫痪,对侧上肢和头面部感觉障碍,包括实体觉丧失和不能分辨不同程度的刺激;若发生在优势半球,患者还可出现运动性失语,这是由于额下回后部语言运动区受累所致;累及缘上回时则产生运用不能或失用症;累及角回则出现失读症;颞上回后部受累可发生感觉性失语;额中回后部受累则发生失写症。

大脑中动脉生理学结构(一)行程

在影像图像上,大脑中动脉通常被分为五段。

1.M1段 眶后段(水平段)。从颈内动脉C1段分出后,沿侧裂池水平向外行,长约3cm。

2.M2段 岛叶段(回旋段)。在岛阈前方呈“U”形行向后上方。该段发出颞前动脉。

3.M3段 外侧沟段。该段较长,紧贴岛叶的外侧面至外侧沟后支,沿途发出眶额动脉、额顶升动脉、中央沟动脉、中央前沟动脉和中央后沟动脉,如同蜡烛台样,叫蜡台动脉。

4.M4段 即分叉段。为大脑中动脉分出顶后动脉、颞后动脉。

5.M5段 为大脑中动脉的终末支——角回动脉。

M2、M4、M5合称大脑外侧窝动脉组。

(二)分支与分布

大脑中动脉的皮质支有额底外侧动脉、中央前沟动脉、中央沟动脉、中央后沟动脉、顶后动脉、颞极动脉、颞前动脉、颞中间动脉、颞后动脉、角回动脉。其营养大脑半球上外侧面的大部分与岛叶。大脑中动脉的中央支为外侧豆纹动脉,由10~20条不等的分支组成,均发自M1段,供应前连合外侧部,壳的大部,内、外侧苍白球,内囊的上半及附近的胼胝体辐射,尾状核的头、体。

与大脑中动脉相关的疾病1. 大脑中动脉瘤:大脑中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总数的18%~20%。其中85%发生于大脑中动脉的超始段,即岛阈部位(Limen isula),其余的15%位于大脑中动脉的其他部位。巨大型及梭形者较多。症状以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缺血症状及局部占位症状为多见,表现为抽搐、轻偏瘫、精神症状等,位于优势侧者尚有失语。出血可引起自发性SAH或脑内血肿,半数有轻偏瘫,约1/3可有失语。偏瘫以上肢瘫比下肢瘫为重。在所有的颅内AN中大脑中动脉瘤是发生抽搐最多的一种。

2. 大脑中动脉闭塞:临床多见,占闭塞性脑血管病的79.6%,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男女为3:2。临床表现为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及同名性偏盲、完全性失语,可有严重的意识障碍及痉挛发作,可因脑水肿,颅内高压而发生脑疝(主干闭塞)。或为内囊性偏瘫(上下肢之间、肢体近端与远端之间其瘫痪程度无显著差异),不伴有偏盲与感觉障碍,早期出现萎缩(穿动脉中矢支—豆纹动脉闭塞,该动脉只供应内囊中的锥体束)。或为进展性卒中,皮层性对称侧偏瘫(其瘫痪程度是头面部与上肢重于下肢,四肢远端重于近端),可伴有同向性偏盲,一般感觉障碍与复合感觉障碍,各种类型的失语,失用和失认,挛缩不明显,可有痉挛发作。

3. 大脑中动脉栓塞性脑梗死:

脑栓塞是指栓子进入血液循环骤然阻塞脑动脉系统的结果,故又称栓塞性脑梗死。常突然发作,一开始即为完全性中风,占脑梗死的30%~50%。栓子的来源可分为三类:①心源性: 主要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伴心房颤动的病人;②非心源性栓子:多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亦有脂肪、肿瘤、空气栓子;③医源性栓子:如血管造影及手术所致。本例为血管造影所致,发病急骤。

CT表现:①呈扇形或不规则形低密度区,与缺血性脑梗死表现相似;②大片梗死区内有出血的高密度或多处皮质区梗死灶,且伴有出血征象;脑梗死有50%以上为出血性梗死,这是因为闭塞动脉的血栓常在1~5天内溶解,缺血区血管床再通,通透性增大和破坏,引起过度灌注而致使出血性梗死。

鉴别诊断主要为:脑栓塞与血栓形成的脑梗死鉴别,主要根据临床病史摘要与发病急慢,CT发现梗死灶早期出血或多处梗死灶内伴出血,有助于脑栓塞的诊断。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吉宏明 - 主任医师 教授 - 山西省人民医院 神经外科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