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状贝氏体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羽毛状贝氏体是指过冷奥氏体的中温转变产物,在光镜下观察时呈羽毛状。贝氏体转变处于珠光体转变与马氏体转变温度范围之间,被称为中温转变。

简介羽毛状贝氏体是指过冷奥氏体的中温转变产物,在光镜下观察时呈羽毛状。

特点贝氏体转变处于珠光体转变与马氏体转变温度范围之间,被称为中温转变。故贝氏体转变既具有珠光体转变,又具有马氏体转变的某些特征。由于转变的复杂性和转变产物的多样性,对转变产物贝氏体还无法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但贝氏体转变在生产上却很重要,因为接近马氏体转变温度范围所得的下贝氏体具有非常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而且为获得下贝氏体组织所采取的等温淬火或连续冷却工艺均可减少工件的变形和开裂。贝氏体的组织形态随钢的化学成分及形成温度而异。

上贝氏体最常见的贝氏体形态有三种:在较高温度区域内形成的贝氏体称为上贝氏体,在光镜下观察时呈羽毛状,故上贝氏体又称为羽毛状贝氏体。上贝氏体在强韧性方面均不佳,故在生产上力求避免。

下贝氏体在低温范围(靠近马氏体转变温度)形成的贝氏体称为下贝氏体。下贝氏体中铁素体的形态与马氏体很相似,亦与奥氏体碳含量有关。碳含量低时呈板条状,碳含量高时呈透镜片状,碳含量中等两种形态兼有。

下贝氏体特点与马氏体不同,下贝氏体铁素体的亚结构为位错型,不存在孪晶。下贝氏体中铁素体的碳含量远高于平衡碳含量。下贝氏体中的碳化物均匀分布在铁素体内。由于碳化物极细,在光镜下无法分辨,故看到的是与回火马氏体极相似的黑色针状组织,在电镜下可清晰看到碳化物呈短杆状,沿着与铁素体长轴成55~60°角的方向整齐排列着。

粒状贝氏体通常是在低碳或中碳合金钢中在一定的冷速范围内连续冷却时获得的。粒状贝氏体由铁素体基体以及分布在基体上的岛状组成物所组成,小岛呈不连续条形平行排列在铁素体基体中。富碳奥氏体小岛在随后的冷却过程中有可能分解为铁素体与碳化物,也有可能转变为马氏体,还有可能以奥氏体状态保留到室温。最可能的情况是部分奥氏体转变为马氏体,部分奥氏体保留到室温得到两相混合物,称为M-A组织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邱学农 - 副教授 - 济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