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体放电机理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气体放电机理包括几种放电机理假说(有经典流注机理、电子崩链模型、逃逸电子模型等等),说明了气体放电的基本原理。

气体放电干燥气体通常是良好的绝缘体,但当气体中存在自由带电粒子时,它就变为电的导体。这时如在气体中安置两个电极并加上电压,就有电流通过气体,这个现象称为气体放电。依气体压力、施加电压、电极形状、电源频率的不同,气体放电有多种多样的形式。主要的形式有暗放电、辉光放电、电弧放电、电晕放电、火花放电、高频放电等。20世纪70年代以来激光导引放电、电子束维持放电等新的放电形式,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流注理论关于气体电击穿机理的一种理论。由R.瑞特与J.M.米克于1937年提出。汤森理论奠定了气体放电的理论基础,但是随着气体放电研究的发展,有些现象只由汤森理论难以解释,例如放电发展的速度比碰撞电离快,放电通道是不均匀的而呈折线形状,因此需要寻求其他理论。流注理论就是在总结这些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形成的。

在外施电场作用下,电子崩由阴极向阳极发展,由于气体原子(或分子)的激励、电离、复合等过程产生光电离,在电子崩附近由光电子引起新的子电子崩,电子崩接近阳极时,电离最强,光辐射也强。光电子产生的子电子崩汇集到由阳极生长的放电通道,并帮助它的发展,形成由阳极向阴极前进的流注(正流注),流注的速度比碰撞电离快。同时,光辐射是指向各个方向的,光电子产生的地点也是随机的,这说明放电通道可能是曲折进行的。正流注达到阴极时,正负电极之间形成一导电的通道,可以通过大的电流,使间隙击穿。如果所加电压超过临界击穿电压(过电压),电子崩电离加强,虽然电子崩还没有发展到阳极附近,但在间隙中部就可能产生许多光电子及子电子崩,它们汇集到主电子崩,加速放电的发展,增加放电通道的电导率,形成由阴极发展的流注(负流注)。1

电子崩均匀电场中气体的击穿过程与气体的相对密度p和极间距离d的乘积pd有关。pd不同时,各种游离过程的强弱不同,空间电荷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因而放电的机理不同。汤逊根据均匀电场低气压条件下的放电实验,提出了适合于pd值较小情况下气体放电的电子崩理论(也称为汤逊理论)。后来雷持、米克等人在试验的基础上又提出了适合于pd值较大情况下气体放电的流注理论。这两个理论互相补充,较好地说明了pd在较大范围内的气体放电过程。简单说,电子崩就是电子在气体中发生碰撞电离时的链式反应发展过程。电子崩,是一种电子学学科的一种专有名词。

逃逸电子模型E.E. Kunhardt等人进一步深化基于快电子的模型,提出逃逸电子模型。设电子崩中电子可按其能量大小分两种:快电子和慢电子。快电子是基于逃逸电子的ns脉冲气体放电模型的关键,其脱离电子崩的能量阂值取决于施加的场强、气压和气体介质。

崩头内能量足够的快电子将逃逸出电子崩并散布在崩头近阳极区内,它们会电离主电子崩头部近区气体,使主电子崩向前发展,同时崩头半径变小,形成丝状通道;进而使崩头附近电场增强,快电子进一步从崩头逃逸;重复上述过程,电子崩加速向阳极发展。到达阳极时电子崩与阳极已形成电导通道,崩尾电场大增,随后出自阴极的电子崩逐步发展成间隙的击穿。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黄伦先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