昼活动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昼活动主要指昼行性动物进行的活动。此类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灵长类、有蹄类和蝴蝶、禽类等,称为昼行性动物。

简介动物适应于在夜晚、早晨或黄昏的弱光下行动,如家鼠、蝙蝠和蛾类,为夜行性动物;另一些介于其中,如田鼠。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只有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下降到一定水平)时,才开始一天的活动。

特点此类动物适应于在白天的强光下活动,如灵长类、有蹄类和蝴蝶、禽类等,称为昼行性动物;动物适应于在夜晚、早晨或黄昏的弱光下行动,如家鼠、蝙蝠和蛾类,为夜行性动物;另一些介于其中,如田鼠。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只有当光照强度上升到一定水平(下降到一定水平)时,才开始一天的活动。

昼夜活动节律在自然生活中很常见,如大多数鸟类,在白天特别活跃,称为昼行性动物;另一些动物如蝙蝠和许多其他哺乳类,只有夜间活动,称为夜行性动物;还有一些动物如蝇,只在拂晓或黄昏时活动,称为晓暮行性动物。1

大多数鸟类、哺乳类中的黄鼠、旱獭、松鼠和许多灵长类属昼行性动物。但在哺乳类中也有很多是夜行性的动物,如夜猴、家鼠、刺猬等。爬行类中的壁虎也是夜行性的,而蜥蜴却是昼行性的。然而,夜行性动物中多数也不是整夜都活动的。许多种类往往有两个活动高峰,一个在夜幕刚降临时,另一个则是在破晓之前,其中前一高峰更明显,午夜是其活动低落时期,这就是晨昏性动物。

动物的活动与静止交替出现的昼夜活动节律,往往也伴随着其代谢水平高低的变化和体温变化。一般说来,夜行性动物的代谢水平在夜间高于白天,夜间的体温也略高一些;而昼行性动物的情况则与之相反。另外,许多生理指标也具有昼夜活动节律性,如脉搏、尿量、嗜伊红性白血球、肾上腺皮质酮等。2

根据昆虫昼夜活动节律,可将昆虫分为日出性昆虫和夜出性昆虫。在白天活动的昆虫称为日出性昆虫,如蝶类、蜻蜓、步甲等;夜间活动的昆虫称为夜出性昆虫,如绝大多数的蛾类。那些只在弱光下活动的昆虫称为弱光性昆虫,如蚊子等常在黄昏或黎明时活动。

由于自然界中昼夜长短是随季节变化的,所以许多昆虫的活动节律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多化性昆虫各世代对昼夜变化的反应也不相同,明显地表现于迁移、滞育、交配、生殖等方面。

无论昼行性动物还是夜行性动物,两者都是根据光照持续时间长短来安排它们活动。这些是动物的本性,我想你不可能改变它的本性,但你可以改变它的环境,让它造成白天在夜晚,当然可以,但这并不代表它是昼行性动物,因为对它而言,白天是我们的夜晚。

昼活动规律在森林中,白昼有许多鸟类活动,但一到夜里,鸟类几乎都处于停止活动状态。但一些鹗类开始活动,使群落的昼夜相迥然不同。水体中的许多浮游动物在每天中午阳光最强时,就沉到水的深处,当黑夜来临时,这些浮游动物又回游到水的上层来吃浮游植物或彼此互相为食;到了太阳上升时,它们又下沉到底层。垂直回游的距离随种类而异,原生动物只上升几厘米,而大型动物可能上升好几米。3

昼夜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光、温度、湿度等生态因子都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其中最重要的是日周期、月周期或潮汐周期、季周期或年周期。日周期是由于地球自转引起的,它形成了白昼与黑夜的交替。生物是在具有这种种周期性的地球上进化和发展的,因而,在生物的生命活动中形成各种生物节律是必然的。

动物的昼夜活动节律是一种复杂的生物学现象。光通过光照周期和昼夜活动节律影响动物繁殖、换毛(羽)等等。光照强弱还能影响动物结构,如眼镜猴、飞鼠、小家鼠、蛤蚧等陆生夜行动物及生活于深海的鱼类,眼睛呈球形、突出眶外,有利于弱光下行动,而在更深的海里,因无光,分布的动物眼睛变小,甚至退化消失。光质也会对动物产生影响,如受光质影响,海洋中不同水层的动物体色不同。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