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橼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脑椽”是清式建筑中椽子的名称之一,它是椽子的最上一段,即由脊桁到上金桁之间的这段椽子。脑椽的上端插入扶脊木中,下端钉在金桁上或是搭在金桁上的椽椀上。1

相关概念梁架结构中国古代建筑大都是以木构架为主要结构形式,梁架结构的构架形式最常见的是抬梁式、穿斗式、抬梁穿斗结合式。除了抬梁式、穿斗式和拍梁穿斗结合式的木构架外,还有两种木构架形式就是干栏式和井干式。建筑的规模大小、平面组合、外观形式,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其结构类型与材料特性的制的。一般来说,采用抬梁与穿斗式结构的民居,在建筑规模与平面变化上,比干栏式和井干式为优。各种木构架中的构件都非常多,名称也依据位置和作用各有不同,主要有梁、枋、檩、椽等。

椽俗称“椽子”。椽是密集排列于桁上、并与桁成正交的木条,也就是说,椽子的走向是与大多数的梁的走向一致的,而与枋、桁交错。但是梁的放置基本是水平的,即梁与地面平行,而椽子则是沿着建筑屋顶的坡面铺设,与地面是不平行的。椽的大小、长短与枋、桁一样,都要依据建筑体量的需要而定。不过,在一幢建筑物中,椽子在粗细程度上一般都比枋、桁要细得多,这主要是因为椽子的位置在枋、桁之上,排列的又比较密集,如果个体体量过大,则会增加下面构架的负荷,不利于建筑整体的稳固性。梁、枋、桁几种构件,根据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名称,每种带有具体名称的构件之间区分比较清楚,尤其是枋、檩之间的距离较大,比如说,额枋、金枋、脊枋,它们之间的距离可以很明显地让人区分出它们的名称。正心桁、金桁、脊桁等也是如此。而每一根椽子是由上至下,即从屋脊至屋檐连成一体的,看起来就像是一根木料,其实每一根椽子也因上下位置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主要有:脑椽、花架椽、檐椽、椽头、飞椽等。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杨明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