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山槭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瑶山槭(Acer yaoshanicum),为双子叶植物纲、无患子目、槭树科 、 槭属的落叶乔木。

主要生长于海拔1600米的山坡混交林中。分布于广西东部,是中国濒危植物。

形态特征落叶乔木、纤瘦、无毛。树皮深褐色或灰褐色,平滑。小枝近于圆柱形,淡绿色,当年生嫩枝直径1毫米,多年生老枝直径2毫米,皮孔稀少,淡黄色,近于圆形。

叶薄纸质,外貌近于圆形,长4-4.5厘米???5-5.5厘米,基部心脏形或近于心脏形,上面绿色、干后橄榄色,下面淡绿色,5裂,中央裂片与侧裂片卵形或长圆卵形,先端短急长锐尖,尖尾约1-1.5厘米,常稍弯曲,基部1对裂片较小,三角形,边缘有紧贴的细锯齿,裂片间的凹缺钝形,深几达于叶片的中段;初生脉5条,在上面显著,在下面稍凸起,次生脉11-12对,在两面均仅微显著,达于边缘,小叶脉不显著;叶柄长2-2.5厘米,淡绿色,上面微成浅沟状,下面圆形。

花的特性未详。果序圆锥状,连同长2厘米的总果梗在内共长5厘米,淡绿色或紫绿色。翅果紫色或淡紫色,小坚果卵圆形,长2毫米,宽1毫米,翅内弯成镰刀形,宽5毫米,基部狭窄,连同小坚果长1.5厘米,张开近于锐角。花期不明,果期9月。

近种区别本种与中华槭A. sinense Pax和黔桂槭A. chingii Hu相近,但本种的叶系薄纸质而较小,约长4-4.5厘米,宽5-5.5厘米,常5裂,裂片尾状锐尖,边缘有细锯齿,翅果较小,仅长1.5厘米,张开成锐角,区别显著。1

生长环境主要生长于海拔1600米的山坡混交林中。

分布范围:主要分布于广西东部。1

繁殖技术造林技术整地方式:一般采用水平阶、水平沟和鱼鳞坑整地。豫北太行山地区比较干旱,主要采用鱼鳞坑法。将设置的造林地内鱼鳞坑附近灌木杂草除净。鱼鳞坑穴的规格为40 40 30(厘米)。宜在入冬土壤封冻前进行。

造林密度:纯林栽植时,株行距可采用1.5 (米)或2.0(米);混交林的混交树种可以是油松、栎类、刺槐等,栽植密度为2.0 (米)或 2.5(米)。

造林时间:春季栽植时一般应在早春土壤解冻后至萌芽前进行,宜早不宜晚。苗木多采用二年生大苗,栽植时应采取截冠措施。雨季栽植适应干旱又缺乏灌溉条件地区。7至9月雨水充沛,为最佳栽植时间,成活率较高。应栽植容器苗或一年生苗。栽植后要压石保墒,有条件的地方铺塑料薄膜,成活率可达到95%以上。秋冬季节栽植的技术措施简单,且成本较低、成活率较高。栽植应在秋季落叶后至冬季土壤封冻前栽植,宜晚不宜早。苗木多采用二年生大苗。

栽植措施:裸根苗木栽植用三埋两踩一提苗方法。放苗时苗木要竖直,根系要舒展,位置要合适。填土一半时要先提苗,使苗木根颈处土印与地面相平或略高于地面两三厘米,然后踩实。再填土、踩实。最后覆上虚土,做好树盘,并浇透定根水,浇水后封土。带土球苗木栽植用分层夯实方法。即放苗前先量土球高度与种植穴深度,使两者一致。放苗时保持土球上表面与地面相平略高,位置要合适,苗木竖直。边填土边踏踩结实,最后做好树盘,浇透水,两三天再一次浇水后封土。

园林栽培栽植密度:用作行道树时,栽植株距为4米至5米。用作风景林时,其栽植密度与荒山造林相同。

挖种植穴:按设计位置放线、设点、挖穴。树穴规格以穴径和深度不少于80厘米为宜。挖穴时将表土和心土分别放置。土层较薄、重粘土、砂砾土及垃圾填充的地段,挖穴时应培土或换土。

截冠: 栽植前要根据一定的干高要求(3米至3.5米)对苗木进行截冠处理,剪口要平滑,伤口涂刷石蜡等保护剂。

养护管理对作行道树的每年在土壤封冻前浇一次越冬水,土壤解冻后浇一次解冻水,其他时间如何浇水,根据天气情况而定。栽植后每年主干要涂白,涂抹高度为1米。涂白剂的配方:水10份,生石灰3份,石硫合剂原液0.5份,食盐0.5份。

病虫害防治主要病害是立枯病、漆叶斑病,主要虫害是光肩星天牛、星天牛。 对立枯病的防治,苗木出齐后,用立枯净800至1000倍液灌根或喷洒树体3次。

对漆叶斑病的防治,于发病初期喷波尔多液1至2次,或向树冠喷65%代森锌0.2%至0.25%溶液,秋季将病果病叶收集后加以处理(埋于土内或烧掉)。

对光肩星天牛、星天牛的防治,幼虫活动期往虫道注药,用药棉或毒签堵塞有新鲜虫粪的排粪孔,从该孔上方的排粪孔注入威雷150倍液。于七八月间天牛成虫活动期,树上喷洒5%溴氰酯微胶囊剂2000倍液或人工捕杀天牛成虫。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