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山泥石流相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火山泥石流是火山碎屑物与水混合后形成的高密度流体,属于以间隙水体为介质的高密度内聚性质量流。与普通泥石流相比,火山泥石流是一种热的密度流,起源于火山斜坡,成分主要是大小不一的火山碎屑物。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外来水体的加入,使流体密度会逐渐减小,可由密度流转变为消退流。火山泥石流分布规模变化很大,可从几百米到数百千米,如长白山天池火山泥石流堆积沿二道白河分布约二百多千米。

简介火山泥石流是火山碎屑物与水混合后形成的高密度流体,属于以间隙水体为介质的高密度内聚性质量流。与普通泥石流相比,火山泥石流是一种热的密度流,起源于火山斜坡,成分主要是大小不一的火山碎屑物。在流动过程中由于外来水体的加入,使流体密度会逐渐减小,可由密度流转变为消退流。火山泥石流分布规模变化很大,可从几百米到数百千米,如长白山天池火山泥石流堆积沿二道白河分布约二百多千米。1

分类据碎屑物的粒度可分为岩屑流和泥流两种类型。岩屑流以含大量大小混杂的浮岩碎屑为特征,主要分布在近源端。泥流主要由细碎屑物组成,多分布在远端。在古火山岩区火山泥石流也是常见堆积类型之一。如内蒙古多伦一带中生代破火山口洼地内发育的火山泥石流堆积,其特征是:分布局限,横向延伸不稳定,大致呈透镜状、扇状展市,厚度变化大,最大约150 m;岩石组成为沉集块岩、沉角砾凝灰岩及沉凝灰岩等,这些岩石横向上渐变过渡,但在沉凝灰岩中见有漂浮状的大块浮岩角砾;沉集块岩层理不发育,向湖盆中心层理逐渐明显,常发育交错层理、粒序层理,局部发育包卷层理。层状构造的发育,指示火山泥石流进人水体后的稀释作用较强,能量减小,火山泥石流已转变为消退;碎屑物多以牵引流的形式搬运;碎屑物粒度变化大,分选性差,从数毫米至几十厘米不等,但碎屑物的磨圆度较好,尤其是粗粒级碎屑多为次棱角-次圆状。碎屑物成分相对比较复杂,除火山碎屑外,尚混有表生陆源碎屑,但含量少,一般为5%~10%;横向上具有一定分带性,西侧是以沉集块岩为主的岩屑流堆积,为块状层理,向东层理构造逐渐发育,出现明显的粒序层理、交错层理以及包卷层理等。岩石以沉角砾凝灰岩或粗砂级沉凝灰岩为主,属消退流堆积,在月牙湖以东主要为薄层状沉凝灰岩,其中含有少量密度相对较小的浮岩粗碎屑,类似于洪泛漂浮堆积。这种横向上的不同堆积相特征,说明火山泥石流中水和碎屑物的含量在不断变化,反映了火山泥石流进入水盆地中的搬运和堆积过程。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胡芳碧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