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底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把较细的陶土或瓷土,用水调和成泥浆涂在陶胎或瓷胎上,器物表面就留有一层薄薄的色浆。颜色有白、红和灰等。也叫“化枚土”、“装饰土”、“护胎轴”。在陶瓷工艺技术上称为”陶衣“。1

火石底由白净细腻,含铁分特别少或根本不含铁的瓷土配制而成。在瓷器入窑焙烧以前,先用浸渍或注浇法喷涂,将其施于胎体的表面。然后再上釉入窑可以提高瓷器的质量。其作用可以掩盖胎料因杂质未除净而泛出来的杂色或黑点,又可以克服瓷器表面粗糙或凹凸不平的毛病。如果赋于护胎釉一定的颜色,还可以对瓷器起装饰作用。2

其作用大体有三种:一、美化胎面,起装饰作用;二、避免坯胎大量吸收釉水和烧裂;三、填补坯胎气孔。

相关概念釉中彩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瓷器装饰材料和技法。亦称高温快烧颜料。颜料的熔剂成分不含铅或少含铅,按釉上彩方法施于器物釉面,通过1100~1260℃的高温快烧(一般在最高温阶段不超过半小时),釉面软化熔融,使颜料人釉内,冷却后釉面封闭。细腻晶莹、滋润恍目,抗腐蚀、耐磨损,具有釉下彩的效果。并解决了瓷画面铅的溶出问题。3

陶瓷描金陶瓷装饰的一种。流行于清代。将金箔研磨成粉,加1/10的矾红或西洋赤为熔剂,以牛胶或白芨糊调匀之,描于画面,700~800℃下烧成淡黄无光泽的薄层,再以玛瑙砥石或砂磨之,便呈现黄金光泽。也有以混胶矾红描于瓷面,再以纯金粉胶浆,填覆于其上烧之。冬季胶水易冻结,则用大蒜汁匀调金粉。3

瓷雕即“陶瓷雕塑”。陶瓷装饰的一种。历史悠久,约始自秦、汉,盛于明、清时期的德化窑、石湾窑和景德镇窑等。一般系指具有独立性的立体陶瓷雕塑制品,需经模印、镶嵌、及手工镂、捏、堆塑、雕刻等成型过程并经高温烧成。按制作方法可分圆雕、浮雕、使雕、捏雕等数种。按制品可分素雕和彩雕两种,包括陈列美术品、日用生活器皿及玩具等。制作时必须考虑到干燥和烧成收缩,防止翘扁变形及裂纹斑疵等。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周敏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