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山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即两坡形屋顶形式之一,屋面伸出山墙之外,所以民间也称其为“悬山”、“出山”。挑山屋顶的型制较为原始,因为早年制砖业不很发达,墙垣用土。为保护山墙免遭风雨浸蚀就需将屋面挑出墙外,因此这种屋顶形式最大量的被用于普通的民间居室之上。从汉代画像石、明器、魏晋石窟的壁画及后世绘画等间接的资料中,都没有见到挑山顶建筑用于较重要的建筑之中,可见其等级更次于庑殿、歇山。随着砖墙的普遍使用挑山逐渐为硬山所取代,在中国古代社会晚期中原、江南等地挑山顶建筑已很少使用,但在南方较偏远的乡村、山区还在大量运用。园林之中挑山顶建筑并不太多,江南园林中则更少,一般北方建筑中的垂花门常用挑山顶,颐和园也有数幢挑山顶建筑。挑山顶一般也有正脊和四条垂脊,桁条端头钉有宽大的博风板。还使用悬鱼、惹草、金钉等饰物,形象较为生动。1

详解挑山顶结构与硬山大致相同,只是山面梁架上的各道檩子不像硬山那样止于山面梁架并封在山墙内,而是继续伸出山墙或山面梁架以外一段距离。这样,屋面就有一部分悬挑于山墙或山面梁架之外,故称为“悬山”或“挑山”,其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挑山屋顶瓦作的设脊形式同于硬山。

挑山檩木悬挑出梢,使屋面向两侧延伸,在山面形成出沿,具有防止雨水侵蚀墙身的作用。但檩木出梢也带来了山面木构架暴露在外的缺点,对于建筑外形的美观和保护木构架端头是不利的。于是,便在挑出的檩木外端钉一道随屋面坡度弯曲的人字形厚木板,从而使暴露的檩木得到掩盖和遮护,叫博风板(或作搏风板、博缝板等)。博风板的尺度与檩子或椽子成正比,清《工程做法》规定,其厚0.7~1橼径,宽6~7椽径(或二檩径),每步架为一段,长同该步架的橼长。用于挑山建筑的博风板,最下面一块要做博风头,形似箍头枋之霸王拳头。

为了加强对出梢檩木的支撑,在其下施燕尾枋,高、厚均同垫板,安装在排山梁架的外侧,形式上可以看作是内侧檩垫板向出梢部分的延伸和收头,但实际上二者在构造上不发生任何关系。燕尾枋下面的枋子出头为箍头枋,既具有拉结柱子的作用,又有装饰功能。

挑山梢檩出梢尺寸的多少,清式有两种规定:一种是由山面柱中向外挑出四橡四档,另一种是由山面柱中向外挑出尺寸等于上檐出尺寸。

与挑山建筑山面构架有关系的山墙,也有不同的做法。常见有三种:一种满砌式,即墙面一直封砌到顶,仅把檩子挑出部分及燕尾枋露在外面;另一种是五花山(墙)的做法,山墙只砌于每层梁架的下皮,随着梁架的举架层次砌成阶梯状,将梁架暴露在外面,余下的梁架间的三角形空当称为“象眼”,用木板封堵称为象眼板。五花山墙的做法是挑山建筑所独有的,它的优点在于木构架的透风防腐,同时改变了墙面平板单调的外形,美观了房屋建筑的立面;第三种是半砌式,山墙只砌在大柁下面,主梁以上木构更全部外露,梁架之间的空当用木板(封山板)来封堵。这种做法山面外露的梁架常做彩画,也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此外,还有一种五花山结合半砌式的做法,即下部为五花山墙砌法但并不通上而砌,而将其以上的梁架又全部外露,其山墙形成的折阶数要少于一般的五花山墙,通常前后总共只有三阶,故或谓之三花山墙。这种做法常用在前后廊式挑山建筑,前后廊部位山墙砌至穿插枋下,之间的屋身山墙砌至大梁或随梁枋下。官式硬山建筑的山花常以方砖贴出模仿挑山的假博风,宫廷中甚至还以琉璃砖镶嵌出山墙上部的梁架图案形成类似于挑山的五花山墙或半砌式山墙的外观形,如上图。2

历史发展古建名词,悬山顶,即悬山式屋顶,宋朝时称“不厦两头造”,清朝称“悬山”、“挑山”,又名“出山”,是中国古代建筑的一种屋顶样式,也传到日本、朝鲜半岛和越南,日语称切妻造(きりづまづくり)。在古代,悬山顶等级上低于庑殿顶和歇山顶,仅高于硬山顶,只用于民间建筑,是东亚一般建筑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

挑山应该是两面坡屋项的早期做法,也是我国一般建筑中最常见、最基本的形式。从相关材料反映的情况看,唐以前重要建筑都未用挑山顶。山东肥城孝堂山汉郭巨桐、北魏宁懋石室为挑山顶,其他如汉画像和明器中也仅见用于民间建筑。南北朝迄唐的石刻、壁画和建筑实物中,同样如此,凡属较重要的建筑都未用挑山。宋画《清明上河图》所表现的汴梁街道,其城门门楼用庑殿顶,酒楼用歇山顶,而一般店肆及民居则用挑山。明清时期的情况仍然如此,虽然宋、元以来有一些寺观的正殿采用挑山顶,但毕竟属极少数,且寺观的规模一般都不算大,大多数情况下也像硬山建筑一样,至多用为宫殿、寺观中的配殿、附属用房及园林建筑。2

建造特点悬山顶是两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一般由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构成,但也有无正脊的卷棚悬山式。和硬山顶不同,悬山顶建筑两侧的山墙凹进屋顶,屋顶的檩伸出墙外,加博风板保护。由于此类建筑的屋顶悬伸外挑于山墙之外,故名悬山顶或挑山顶。

悬山顶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样式,但在唐朝以前并未用于重要建筑。和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则多硬山。

特征挑山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

其特征是3:各条桁或檩不像硬山那样封在两端的山墙面中。而是直接伸到山墙以外,以支托悬挑于外的屋面部分。也就是说悬山建筑不仅有前后檐,而且两端还有与前后檐尺寸相同的檐。于是其两山部分便处于悬空状态,因此得名。

挑山顶是两面坡屋顶的早期样式,但在唐朝以前并未用于重要建筑。和硬山顶相比,悬山顶有利于防雨,而硬山顶有利于防风火,因此南方民居多用悬山,北方则多硬山。

日本有些悬山顶建筑的入口设于山墙,日语又把山墙称为“妻”(つま),因此这种建筑样式称为“妻入り”(つまいり)。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程鹏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