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观测系统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描述地震勘探中激发点和接收点排列之间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的布置方式。不同的地震勘探方法,采用不同的观测系统。

从接收地震波的类型上看,观测系统可分为折射波观测系统、纵波观测系统、横波观测系统和转换波观测系统;从观测空间上看,可分为二维地震观测系统和三维地震观测系统;从观测方式上可分为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及多次覆盖观测系统。就观测方式而言,20世纪70年代以前,地震勘探普遍采用简单连续观测系统(又称单次覆盖观测),70年代以来普遍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1

设计原则选择何种地震观测系统取决于地震勘探任务、探区的地震地质条件、资料品质、地震设备能力及勘探成本。例如在地震勘探概查、普查和详查各个阶段,应选用不同的观测系统:在概查和普查阶段主要采用二维地震观测系统,对于低信噪比地区,覆盖次数可适当高些;在详查阶段主要采用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覆盖次数及面元尺寸由地质任务决定。

多次覆盖观测系统类型无论是二维地震勘探还是三维地震勘探,均采用多次覆盖观测系统,有三种基本的类型:(I)激发点在排列中央的称为对称观测系统;(2)激发点不在排列中央的称为不对称观测系统(就是炮点两侧接收道数不等);(3)炮点在排列端点的称为单边观测系统。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发展,地震观测系统的类型也多种多样,详情见二维地震观测系统及三维地震观测系统。

观测系统表示地震观测系统的基本参数有道距、面元、覆盖次数、偏移距、炮点距,接收线距、炮线距。观测系统一般用图示法表示,主要有时距平面法和综合平面法。时距平面法就是在平面图上以时距曲线的方式表示出不同炮点所对应的观测地段。在简单的情况下,比如反射界面为单一水平或倾斜面,可以明确表示出来自同一界面的反射波,但在复杂的观测系统中就无法正确地反映观测地段的位置。综合平面法就是按照与时距平面法相同的道理,在平面图上表示出激发点和接收点的相对空间位置关系,以及观测到的地段。综合平面图的表示方法就是把分布在测线上的激发点和接收点按一定比例标在测线上,然后从每激发点向接收排列方向做与测线成45。的斜线,这条斜线叫共炮点线,再由接收点向这条斜线作投影,从检波点的投影线叫共接收点线,两者的交点叫做共反射点。那么观测地段就是不同共反射点向测线的投影点之间的距离。从综合平面图上可以看到炮检距的分布及每个反射点的覆盖次数。在二维地震勘探中经常使用综合平面图来设计分析地震观测系统。在三维地震勘探中三维观测系统通常根据炮检点坐标将其在平面上显示出来,仍然采用综合平面图来分析三维观测中每条线炮检距、方位角和覆盖次数分布情况。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借助于先进的计算机,利用地震采集软件,能够更准确、快捷地完成各种复杂探区的地震观测系统设计。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