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地质建模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综合利用地震、地质、测井、钻井等信息对地质体进行描述和建立模型的过程。描述内容包括:地质体的几何形态、地层接触关系以及各种属性特征等。地质模型一般包括构造模型(又称地层框架模型,由地层界面模型、断层模型组成)和属性模型(如地震参数、储层参数),它可以是一维模型、二维模型或三维模型。根据模型的用途可建立地球物理模型、盆地模型、储层模型以及油藏模型。

介绍在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测井、地球物理资料和各种解释结果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图形技术,生成定量模型的过程。涉及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工程地质学、数据信息分析、计算科学等,建立的地质模型汇总了各种信息和解释结果。1

建模方法建模方法包括确定性建模和随机性建模两类。律用的建模技术包括:

(1)面向界面的建模,又称层状建模,用于建立构造模型。它利用井孔地质分层数扼或地震资料解释的层位和断层数据,通过曲面拟台(见地震层位面拟合、地震断层面拟合)生成地层界面和断面,再经过图形编辑,最后完成建模。

(2)面向地质体的建模,也称封闭块建模,用于建立实体模型。它在构造模型基础上,s曾DI]了地质体之问的拓扑关系表示及运算、模型一致性自动检验以及多值面和盐体等复杂地质体的表示,实现建模。

(3)面向跨学科各种信息共享和综合的建模,用于建立地球模型。它在实体模型基础上,增加模型共享、应用共享、先进数据库和三维可视化共享窗口等计算技术,集地球物理、地质和油藏工程中各种信息于一个模型。

发展根据模型的用途可建立地球物理模型、盆地模型、储层模型以及油藏模型。建模过程中要考虑定量化信息(如精确的钻井信息、测井信息以及模糊能地震信息等)和定性化信息(如物理解释、各种先验知识等)。

随着三维可视化以及虚拟现实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今后需要在三维空间的地震地质建模、解决建模的多解性问题以及风险评估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