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能源消费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最终能源消费,即实际供给消费者的能源量。能源消费是指生产和生活所消耗的能源。能源消费按人平均的占有量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人均能耗越多,国民生产总值就越大,社会也就越富裕。

定义最终能源消费是指最终用户为了各种能源目的而消费的能源。

最终需求对能源消费的综合影响效应作为世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第二大能源消费国,中国承诺到2020年在2005年的基础上自主降低二氧化碳强度(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40%到45%。“十二五”期间,中国计划通过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降低,是以中国经济增长为前提的。投资、消费与净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和城市化还处于初级阶段。投资规模的增大、国际贸易的增长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将对化石能源产生巨大的需求。而我国化石能源开发利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和有限的能源资源对于经济增长的约束己越来越显著和突出,制定和实施科学的能源政策节能减排是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分析经济增长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是能源政策制定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靠出口和投资拉动。这就导致我国和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形成机理和表现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具体将表现为最终需求变动对能源消费的影响效应上。而己有研究缺乏最终需求对能源消费影响效应的综合分析框架,对经济增长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关系研究也未能取得一致的研究成果。

尽管我国居民生活用能占总能源消费的比重长期以来都比较低,能源消费主要产生在产业部门,但居民也通过消费非能源产品间接消费了能源。居民的间接能源消费量甚至可能大于其直接能源消费量。城乡居民在直接、间接能源消费量和消费结构上存在的显著差异,这也将影响城市化过程中居民完全能源消费的预测研究结果。

在能源政策影响效应分析中,能源价格和能源效率的变动不仅将通过居民直接能源消费影响居民消费支出,还将通过间接能源消费影响其它行业的产品价格,进而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居民实际收入。由于消费结构的差异,不同的能源政策将通过间接能源消费量这一途径对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产生不同的影响。1

其他能源消费类型能源消费值与社会生产值之间的比率,形成能源消费率。能源消费率即单位产品或单位货币的能源消费,它反映于能源的使用效率。一定量的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的程度,标志着一定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者的素质。我国的能源消费率比发达国家偏高,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能源消费表现为多种类型:

(1)实际能源消费,即最终能源消费加上能源转换、输送和分配中损失的能源。

(2)校正后的能源消费,是对由于特定气候或经济因素造成的差别进行补偿后计算得出的能源消费。

(3)高峰负荷能源消费,指当能源网络的负荷需求达到高峰值时该网络的能源消费。

(4)满负荷能源消费,指当能源网络在满负荷时间内运行时的能源消费,一般发生在工作日的白天。

(5)低负荷能源消费,指当能源网络在低需求状态下运行时的能源消费。

(6)基荷能源消费,是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通常为一年)每小时、每天或每周的能源消费量几乎没有波动的能源消费。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航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