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床勘探类型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矿床勘探类型(exploration type of mineral deposit)是根据矿床和矿体地质特征,主要是依据矿体各主要标志(规模、形态、品位等)的特点及其变化程度以及它对勘探工作难易的影响大小而对矿床进行的分类。

释义矿床的地质特点(如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大小、有用组分的分布和变化等)和复杂程度不同,勘探工作的任务要求和勘探手段等也不同。在研究,总结大量已经开采矿床的资料及已勘探矿床经验的基础上,按主要地质特点的复杂程度及对勘探工作的影响,将相似特点的矿床加以归并而划分的类型,称矿床勘探类型。1

特性与意义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类似矿床的勘探工作借鉴,例如在确定勘探方法、勘探工程密度及勘探程度等方面进行参考.但是, 自然界并不存在两个特点完全一致的矿床,因此在勘探工作中,应从本矿床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勘探类型的经验,合理布署勘探工作,切忌生搬硬套。此外,对矿床勘探类型的作用及具体划分还有不同意见,认为勘探类型划分仅以矿体的自然特征为依据,忽视了它们与矿床开拓、开采方法及旷产储量用途等方面的关系,各类型的标志过于笼统,实际应用困难,等等,因而主张加以废除戎进行改革。1

背景克列特尔(B·M·Крейтер)提出按勘探难易程度划分矿床类型。前苏联全国储量委员会按矿种将勘探类型、储量级别和勘探工程间距三者相连系,编制了各矿种的矿床勘探规范,作为审批储量报告的依据。中国20世纪50年代初采用前苏联的矿床勘探类型划分方案。1959年全国储量委员会陆续制定了中国铁、铜、铝土矿等矿种的勘探规范,1978~1979年在对66个矿区调研和47个矿床探采对比资料研究基础上,编制了磷、铁、铜、锰等17个矿种的勘探规范、勘探类型实例和附图。1999年中国《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国家标准执行以来,废除了以前的储量级别,勘探类型失去其在储量审批中的作用。但是原有的各矿种的勘探规范是矿床勘探工作的经验总结,在今后的工作中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