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氏海豚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赫氏海豚(学名:Cephalorhynchus heavisidii):体长可达174厘米,体重60-75千克。头钝圆形,侧面观喙不明显,主体矮壮,背部急剧隆起,状如伛偻。鳍肢和背鳍之间身体最粗。体侧的花纹似虎鲸,惟眼后上方无白斑,黑暗的斑块包围眼睛和气孔。下颌略前突于上颌。上、下颌每侧有齿25-30枚,齿小而尖。脚蹼是暗黑色。

以乌贼和底栖鱼类为食。交配发生在春季至夏末,妊娠期10-11个月。成熟雌性每隔2-4年可生产一次。分布于南半球的冷水域,即南非西南沿岸海域。

物种命名19世纪早期,有人在好望角附近捕到了一只海豚,这只海豚由英属东印度公司的赫维赛德船长(Captain Haviside)带到英国,动物学家约翰·爱德华·格雷在《Spicilegia Zoologica》一书中对其进行了描述。但是他把这名船长的名字“Haviside”和另外一个收集动物标本的外科医生“Heaviside”弄混了,结果现在英语文学中赫氏海豚通常都叫做“Heaviside's Dolphin”。不过实际也有别的一些机构使用正确的原名。2而中文名称避免了这种尴尬,这两个英文词组的中文名称都是——赫氏。3

形态特征赫氏海豚体长可达174厘米,体重60-75千克。头钝圆形,侧面观喙不明显,主体矮壮,背部急剧隆起,状如伛偻。鳍肢和背鳍之间身体最粗。背鳍三角形,位于体中略后,上端尖,但不呈镰状后屈。鳍肢小,桨状,狭而尖,前缘弧形。尾鳍不太大,后缘中央分叉处有缺刻。背部前半部分是灰色,半很大程度上是蓝黑色;底面是白色,腹部沿两侧延伸至肛门间白色,体侧的花纹似虎鲸,惟眼后上方无白斑,黑暗的斑块包围眼睛和气孔。下颌略前突于上颌。上、下颌每侧有齿25-30枚,齿小而尖。脚蹼是暗黑色。45

生活习性可聚集2-8头的小群。居住在沿海水域,下潜水深一般不超过200米。可以在冲浪区期间中可以看到,特别是在夏季。性情胆怯,以乌贼和底栖鱼类为食。5

繁殖方式海豚交尾吋,雄性身体的前部和雌性几乎成直角,阴茎插入后,尾鳍前后摆动数次到十数次,持续2-6秒钟。交尾一结束,立即能听到雌性发出连续的尖声,喷气孔里喷出许多气泡。有的交尾一次就分散开,也有的半小时内重复交尾若干次。

交配发生在春季至夏末,妊娠期10-11个月。成熟雌性每隔2-4年可生产一次。赫氏海豚雄性5至9岁之间达到性成熟,雄性6-9岁之间的首次生育 。64

分布范围分布于安哥拉、纳米比亚、南非(北开普省、西开普省)。2

保护级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 3.1——数据缺乏(DD)。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级保护动物。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少斌 - 副教授 - 长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