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皮查-狄拉克效应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卡皮查-狄拉克效应(英语:Kapitsa–Dirac effect,简称KDE)是一种量子现象,即拥有良好空间相干性的粒子束(一般情况下为电子束)通过光场驻波时发生衍射,它是受激康普顿散射的一种特殊情况。 该效应由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与Pyotr Kapitsa于1933年首次提出。

简介卡皮查-狄拉克效应(英语:Kapitsa–Dirac effect,简称KDE)是一种量子现象,即拥有良好空间相干性的粒子束(一般情况下为电子束)通过光场驻波时发生衍射,它是受激康普顿散射的一种特殊情况。该效应由Paul Adrien Maurice Dirac与Pyotr Kapitsa于1933年首次提出。

KDE可以通过德布罗意1924年的波粒二象性理论得到解释。因为粒子具有波的性质,粒子束会被以驻波形式存在的电磁场的空间周期性结构所散射,散射波又会与自身发生干涉(粒子束强度随空间位置而变,就像一般的光学衍射一样,产生极大与极小峰)。

实验上观测KDE要求高度相干光束,这在激光发明前是不可能实现的。2001年进行的实验证明了所猜想的衍射峰。1

量子力学量子力学(quantum mechanics)是物理学的分支,主要描写微观的事物,与相对论一起被认为是现代物理学的两大基本支柱,许多物理学理论和科学,如原子物理学、固体物理学、核物理学和粒子物理学以及其它相关的学科,都是以其为基础。

19世纪末,人们发现旧有的经典理论无法解释微观系统,于是经由物理学家的努力,在20世纪初创立量子力学,解释了这些现象。量子力学从根本上改变人类对物质结构及其相互作用的理解。除透过广义相对论描写的引力外,迄今所有基本相互作用均可以在量子力学的框架内描述(量子场论)。

爱因斯坦可能是在科学文献中最先给出术语“量子力学”的物理学者。2

电子衍射电子衍射,是指电子在通过某些障碍物时发生衍射的现象。因为波粒二象性的存在,电子也可被当做是波,从而也能产生衍射现象。2

驻波驻波(英语:standing wavestationary wave)为两个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皆相同的正弦波相向行进干涉而成的合成波。与行波不同,驻波的波形无法前进,因此无法传播能量,故名之。

驻波通过时,每一个质点皆作简谐运动。各质点振荡的幅度不相等,振幅为零的点称为节点波节(英语:Node),振幅最大的点位于两节点之间,称为腹点波腹(英语:Antinode)。由于节点静止不动,所以波形没有传播。能量以动能和势能的形式交换储存,亦传播不出去。两列传播方向相反的相干波相遇而产生干涉,或介质沿波速的相反方向运动时,均可产生这个现象。常见的驻波现象是谐振器中,一列波与自身的反射波产生干涉而形成的。

1860年,弗朗兹·麦尔德首次发现,并创造了“驻波”(德语:stehende Welle或Stehwelle)一词。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杜强 - 高级工程师 -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