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煤沉积体系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一套与含煤沉积环境有关的,同一物源、同一水动力系统控制的,有成因联系的沉积体和沉积相在空间上的有规律的组合。含煤沉积体系有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河口湾-潮坪沉积体系、障壁海岸沉积体系、碳酸盐缓坡沉积体系和碳酸盐台地沉积体系,等等。

概念由来沉积体系的概念是美国学者W. L. 费希尔 (W.L. Fisher) 和J. H. 麦高恩 (J. H. McGowen) 于1967年提出的。他们在研究北美得克萨斯州第三纪威尔科克斯群时,首先区分出若干个“沉积体系”(河流沉积体系、三角洲沉积体系等);每个沉积体系包括若干个“相”(河流沉积体系区分为低弯曲河道相、高弯曲河道相等); 比“相”更小的组成部分则用“层”或“沉积物”来称呼(天然堤、决口扇沉积物等)。他们认为,“古代沉积物沉积体系的概念是由相的综合构成的,属大型的自然成因单位”,这些单位“与自然地理特征很易识别的现代沉积体系可以对比”。1

沉积体系内容与研究任何一种沉积体系都包括若干有一定成因联系和一定空间配置关系的沉积相和沉积物。通过长期研究,已归纳、提炼出了各种沉积体系,其中包括各种含煤沉积体系的沉积模式,指出了其组成相和沉积物的基本特征、类型、形成机制和空间配置等;对于含煤沉积体系,还指出了聚煤条件和煤层、煤质的若干变化特点。熟悉已有的沉积模式并正确地运用沉积体系研究方法,将有助于正确鉴别各种沉积体系及其组成相和沉积物。任一特定地区的沉积体系,既有与沉积模式相符的该种沉积体系共性的一面,又有反映区域性特征的一面。模式本身尚待不断补充、完善。

在任何一个足够大的煤盆地中,所形成的往往不是单一的沉积体系。一种沉积体系沿盆地的上仰和下倾方向以及沿沉积走向通常过渡到另一种沉积体系。沿沉积倾向最常见的变化是由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到浅海陆棚沉积体系的过渡; 沿沉积走向的变化通常表现为三角洲沉积体系与障壁海岸沉积体系、河口湾—潮坪沉积体系等各种非三角洲岸线沉积的相互过渡。只要真正弄清了含煤岩系中的各种沉积体系及其空间分布和配置关系,就不难恢复含煤岩系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并恰当地确定含煤岩系的古地理类型,揭示聚煤规律。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