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中国最重要的含煤地层,含约占全国30%的煤炭资源量,其煤炭年产量约占全国55%。这是一套以海陆交替相为主的碎屑岩含煤地层,除分布于华北聚煤区外,西北聚煤区亦有零散分布。地质时代为晚石炭世至晚二叠世,南方的晚二叠世含煤地层大部分属本含煤地层上部层位的同期沉积。

地层特征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包括上石炭统、下二叠统及上二叠统下部,可统一划分为五个地层组(表1),在华北、西北均易鉴别对比。按照国际公认的古生物年代标准,太原组中、上部应划归下二叠统,但中国在太原组中对石炭系、二叠系界限的具体划定工作尚不充分,现该组仍全按上石炭统处理。

本溪组据辽宁省本溪市标准剖面命名。在辽宁东部,全组系一套海陆交替相砂岩、泥岩、泥灰岩沉积,夹煤线。其底部以一层厚度小于10m的铝铁质岩假整合于中奥陶系古风化壳之上。全组总厚度为60~210m。泥灰岩中产出类、腕足类等化石,可划分为Eostaffella(下部)及Fusulina-Fusulinella(上部)两个类化石带。在华北各地,底部的铁铝质岩普遍发育,通常把下部以褐铁矿为主的铁质岩称为山西式铁矿,上部以铝土为主的岩层称为G层铝土矿。其上的海陆交替相沉积,在太原西山称为畔沟段, 产类Fusulina等化石; 相当于辽东Eostaffella类化石带的层位在华北并不发育,而且华北整个本溪组自东而西变薄,至晋西、豫西缺失上部,仅保留铁铝质岩,到陕北、内蒙古伊克昭盟鄂尔多斯煤田深部,本溪组全部尖灭缺失。该区以西的宁夏、甘肃,与本溪组相当的地层为羊虎沟组,主要为海陆交替相砂岩、泥岩、泥灰岩沉积,夹薄煤层数层,全组厚度百至千余米,不整合于上寒武统之上,产出植物Conchophyllum等化石。1

表1 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名称一览表

|| ||

△含煤组。

该组地质时代长期被定作晚石炭世维斯发期(Westphalian),但在本溪地区从其近底部层位采获了Linoproductus腕足类,Sublepidodendron亚鳞木属植物等化石,故部分地区的本溪组可能还包括了早石炭世韦宪(Visean)晚期至纳缪尔(Namurian)期的沉积。

太原组标准剖面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山月门沟。在标准剖面地点,太原组为海陆交替相沉积,自下而上分作三段,①晋祠段,由砂岩、凝灰质砂岩、粉砂岩、泥岩、石灰岩夹煤层组成,段厚24~25m。其最底部是一层3~8m厚的砂岩,称晋祠砂岩;上部的薄层泥质灰岩称吴家峪灰岩。段内产出动、植物化石,重要分子有类Triticites等;②毛儿沟段,由石英砂岩、凝灰岩、粉砂岩、泥岩和泥灰岩组成,夹煤层,段厚46~49m,包括底部的七里沟砂岩及庙沟灰岩、毛儿沟灰岩、斜道灰岩等标志岩层,段内含丰富的动、植物化石,重要的有类Pseudoschwagerina等;③东大窑段,由泥岩、粉砂岩、砂岩及薄层石灰岩、菱铁矿、煤层组成,段厚19~37m,顶部的东大窑灰岩常相变为泥质、硅质、 粉砂质及菱铁质海相岩层, 段内产类Pseu-doschwagerina等大量动植物化石。

华北、东北及陕西渭北地区的太原组,与太原西山的基本特征大体相同。从大范围讲,石灰岩层自东向西,由南而北层数减少、厚度减薄。

河南及华东地区的太原组,仍包括三个岩段,下段为泥质灰岩夹煤层;中段为砂岩、泥岩,夹石灰岩及薄煤层;上段为石灰岩、燧石灰岩,夹砂岩、泥岩及煤层。

内蒙古大青山一带的太原组,为纯陆相沉积,以砂岩、砾岩等粗碎屑岩为主,夹粉砂岩、泥岩、碳质泥岩及煤层,产出植物化石。在鄂尔多斯煤田深部,太原组以砂岩、粉砂岩、泥岩为主,局部含薄煤层,厚度不超过50m。

宁夏、甘肃一带的太原组,以海陆交替相砂岩、泥岩夹煤层、薄层灰岩为主要岩性组合,厚度数十米至百米不等,变化大,含煤数层至十余层,产出动、植物化石, 重要的有类Rugosofusulina, 腕足类Dicty-oclostus等。

关于太原组的时代,中国长期以来定作晚石炭世,但据世界上公认的标准, 仅有其下部含类Triticites化石带的晋祠段可以归入石炭纪; 其中、 上部含类Pseudoschwagerina化石带的层位,应划归早二叠世。

山西组标准剖面在山西省太原市西山,为一套陆相或过渡相沉积,岩性为泥岩、砂岩,夹煤层、菱铁矿层及薄层石灰岩。组厚27~56m。其底部以北岔沟砂岩底面与太原组为界; 顶面则与下石盒子组底部骆驼脖子砂岩底面为界。组内产丰富的植物化石,大部为中期华夏植物群A期的分子,并有双壳类Dunbarella,腹足类Bucanopsis,腕足类Lingula等动物化石。华北绝大部分地区及宁夏、甘肃等地的山西组,其岩性、岩相基本与太原西山相仿,到北部的北京—承德—通化一线以北,山西组岩石颗粒明显变粗,以粗粒砂岩为主,仍夹煤层;到南部的河南、华东地区,山西组以泥岩、细砂岩为主,产出较丰富的动、植物化石,重要的有类Parafusulina、Rugosofusulina,腕足类Chonetes、Lingula等。内蒙古大青山区的杂怀沟组,下部为砂岩,砾岩,上部为泥岩、粉砂岩夹煤层,组厚40~70m,大致属山西组同期沉积。

下石盒子组据山西省太原市东山石盒子沟标准剖面命名,为一套不含可采煤层的陆相砂岩、泥岩岩组,除下部岩层呈灰色色调外,中、上部基本为红色及杂色色调。在安徽淮南(见淮南煤田),下石盒子组底部为灰白色中、粗粒石英砂岩,其上为泥岩、鲕状泥岩、细砂岩,夹煤层,组厚100~150m,产出中期华夏植物群B期植物化石,局部产Lingula腕足类化石。大致以陇海铁路为界,路北的石盒子组基本属非含煤组,路南为含煤组,是淮南、淮北、徐州、平顶山等煤田的重要开采对象。

上石盒子组据山西省太原市东山石盒子沟标准剖面命名。在陇海铁路以北,华北各地均为一套不含煤的陆相紫红色、杂色砂岩、页岩组。陇海铁路以南的河南、皖北及苏鲁交界地区,上石盒子组连续沉积于下石盒子组之上,其上连续沉积着石千峰组红色砂、泥岩层,全组亦由砂岩、泥岩组成,厚400~600m。其中、下部以灰、黑色调为主,含煤层,愈往南部含煤性愈高;上部以红色、杂色色调为主,不含可采煤层,产晚期华夏植物群A期植物分子,在局部地点还产Lingula腕足类化石。

古生物特征中国北方的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中,植物化石分布广,演化过程比较清楚;动物化石受环境限制,主要分布于石炭纪的海相岩层中,二叠纪仅有少量门类分布在局部地区和层位中。

动物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都产出海相动物化石,尤以太原组所含的门类最多,有头足类、腹足类、腕足类、双壳类、珊瑚类、类、海石合类、牙形石类等;本溪、山西两组的动物化石个体少,且只分布在局部地区。类是划分、对比该三组地层的重要化石,已建立四个带(见表2)。其中,Triticites带又进一步分为两个亚带: Montiparus umbinoplicatus亚带(下)及Tritites simplex亚带(上)。在二叠系中,受沉积环境控制,滨海相岩层中的类、腕足类、腹足类、双壳类、牙形石类等化石,仅见于山西组;而下、上石盒子组仅于局部地段少数层位见到Lingula腕足动物化石,代表一种近海的半咸水环境。

植物以石松纲、真蕨纲、科达目为主,种子厥纲、有节类次之,到晚二叠世时,石松纲、科达目逐渐减少,而银杏纲、苏铁纲及松柏纲相继出现(图1)。各组地层各有其植物组合。本溪组的植物属于唐山贝叶—盔鳞木植物组合(即Conchophyllumrichthofenii-Lepidodendron galeatum组合),主要分子还有Neuropteris gigantea,N.kaipingiana,Linopterisbrongniartii,Lepidodendron oculus-felis等,其中大部分分子均系欧美植物地理区维斯发(Westphalian)期常见分子,仅猫眼鳞木(Lepidodendron oculus-felis)等少数属种为东亚所有,表明华夏植物地理区在维斯发期已具雏形。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以及和石千峰组同时代的南方晚二叠世含煤地层中的植物化石,均具有东亚华夏植物地理区特征,称为华夏植物群,这也是中国最重要的一个造煤植物群。

形成条件包括古地理与古气候。

古地理晚石炭世至二叠纪末,中国北方为一东宽西窄、近东西向延展的沉积盆地,阴山和秦岭两个隆起区在北、南两侧夹持,盆地向东朝太平洋敞开,向西经河西走廊,向南穿越西秦岭分别与新疆、青海的古海盆联通(图2)。总体上,盆地由石炭纪的海浸演变为二叠纪海退,在广阔的滨岸地带形成了丰富的煤炭资源。盆地以鄂尔多斯隆起为界,分为华北及西北两部分。东部的华北地区沉积不厚,沉积物稳定性好;西部的西北地区沉积厚且变化大,中间的隆起区仅沉积了太原组以上地层,厚度小且含煤性极差。秦岭和阴山是盆地的陆屑供给区,在阴山隆起区内,有若干小型山间盆地分布。

古气候根据华夏植物群推测,当时中国北方正处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炎热潮湿,具有良好的植物生长条件。但自早二叠世晚期开始,干旱气候由北而南控制了北方大部地区,其南界大致沿陇海铁路一线。到晚二叠世晚期,干旱气候控制范围进一步扩大到整个北方。

含煤情况在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中,山西组在中国北方均含可采煤层,厚度一般在5~10m之间,比较稳定。太原组在安徽淮北一河南平顶山一线以北,亦普遍含可采煤层,其厚度由北向南逐渐递减,大部分地区约在2~10m间;在阴山南侧,即辽西、冀北、晋北以及宁夏贺兰山地区,煤层累积厚度10~30m。下石盒子组主要在陇海铁路线以南有可采煤层,路北仅局部地点有厚1m左右的煤层;以靠南的安徽淮南,河南确山的煤层为最厚,可达10m以上。上石盒子组可采煤层主要分布于安徽淮北—河南许昌一线以南,以北仅零星地段达可采厚度; 煤层最厚处亦在偏南的安徽淮南,河南确山、平顶山等地。

在中国整个北方,石炭二叠纪沉积盆地中,厚煤带集中于北、南两侧,即冀北—晋北—贺兰山带(北带)及淮南—平顶山带(南带)。两带中,石炭二叠纪可采煤层总厚度可达20m以上; 另在盆地以北的大青山区,石炭二叠纪山间盆地中,煤层总厚亦可达30~50m,惟灰分高,煤质差。鄂尔多斯地区深部,石炭二叠纪煤层并不发育。

中国北方石炭二叠纪的煤种一般为烟煤及无烟煤,烟煤牌号均在气煤以上,无烟煤分布区常有后期岩浆活动。总体讲,太原组中煤的硫分偏高,二叠纪煤的硫分一般较低。

石炭二叠纪在中国北方形成了不少重要煤田,已经大规模开发的矿区很多,包括开滦、平顶山、阳泉、潞安、晋城、西山 (、峰峰、淮南、淮北、兖州矿区等。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