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煤显微组分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硬煤(包括烟煤和无烟煤)中在显微镜下可识别的单一有机组成部分。其分类和命名有多种方案。国际煤岩学委员会(International Committe of Coal Petrology,简称ICCP)的硬煤显微组分分类于1971年颁布,其显微组分术语在国际标准化组织(Intern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简称ISO)制订的国际标准方案(ISO/DIS7404/01)煤岩分析中被采用。许多国家都制定了有关烟煤或硬煤的显微组分分类和命名的国家标准,英、德等欧洲国家的国家标准与国际分类一致,中国、苏联、美国的分类和命名在遵循国际分类基本原则的同时,在一些细节上保留了认识上和使用习惯上的差别,反映了本国煤岩的特色。1

国际硬煤显微组分分类将烟煤、无烟煤中所有显微组分按其化学工艺性质分为镜质组、壳质组和惰质组三个显微组分组,每个组都包括一系列成因相近或保存方式相同的显微组分(表1)。各显微组分组的化学成分和性质都有相当明显的区别。

中国烟煤显微组分分类方案中国烟煤显微组分分为镜质组、半镜质组、惰质组和壳质组 (表2),比国际硬煤显微组分分类多分出了半镜质组 (semivitri-nite)。半镜质组是物理、化学、工艺性质介于镜质组和惰质组之间,但更近于镜质组的过渡组分(见半镜质组)。在壳质组中则分出了中国晚古生代特别是华南晚二叠世煤中特有的树皮体 (见壳质组)。

苏联国家标准(ГОСТ 9414—74)将烟煤显微组分分成六组,除镜质组、稳定组和惰质组与国际硬煤显微组分分类相同外,半镜质组(семивитринит)是镜质组与惰质组的过渡组分; 混合微粒组 (мнкстинит)是无结构镜质体与微粒体或矿物的混合物,由于颗粒过细(2μm以下),难以单独区分,在进行显微组分定量时,将其视为一种显微组分;藻类组因化学组成上有别于其它壳质组组分而单独分为一组。

美国国家标准(ANSI/ASTM)显微组分的划分略简于国际分类。但是,将镜质组进一步划分出假镜质组(pseudovitrinite)(见半镜质组);按W. 斯帕克曼(W. Spackman),在镜质类 (vitrinite suit) 中,还可以按照其反射率进一步分成木镜组 (xylinoid group)(Ro,max0.05%~0.39%),镜质组 (vitrinoid group)(Ro,max0.40%~2.49%)和高镜组(anthrinoid group)(Ro,max2.50%~10.10%),这种划分方案有利于工业应用。

各种显微组分和显微亚组分的划分和命名还在不断充实、完善,现行国际硬煤显微组分分类与1971年分类相比,已增加了经荧光分析后发现的荧光体、沥青质体、渗出沥青体以及木栓质体等四种壳质组组分;在树脂体中,已细分出特征介于无结构镜质体与树脂体之间的镜质树脂体(colloresinite)这一显微亚组分;在藻类体中,又分出结构藻类体和层状藻类体两种显微亚组分。P. 莱昂斯(P. Lyons)等指出,树脂成因的惰质体不应归入菌类体中,建议命名为分泌体(Secretinite)。

表1 国际硬煤显微组分分类

|| ||

(据《斯塔赫煤岩学教程》,1982年英文版,并根据国际煤岩学委员会1987年会议有关规定进行增补)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兵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