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化电位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钝化电位又称致钝电位,指得是金属进行阳极极化,当电位到达某 一临界值时,金属表面状态发生突变,生成r吸附的或成相的钝化膜,致使金属腐蚀速度急剧降低,这一临界电位值称为金属的钝化电位。

钝化电位与佛莱德电位钝化电位与佛莱德电位不同,前者是金属从活态转变到钝态时的特征电位,而后者是金属从钝态转变成活态时的特征电位,但两者有时很接近。

阳极钝化电位阳极钝化电位对黄铜表面钝化膜半导体性能的影响1

目的:研究黄铜在不同阳极钝化电位下形成的钝化膜的半导体性能1。

方法:通过动电位极化曲线获取黄铜在硼酸盐缓冲溶液中的维钝电位区间,并选取3个钝化电位值对黄铜进行钝化处理,采用电化学阻抗谱和Mott-Schottky半导体理论研究阳极钝化电位对钝化膜半导体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利用PDM模型进行点缺陷扩散系数的计算1。

结果:黄铜在硼酸盐缓冲溶液中有明显的钝化区间,不同钝化电位对应的Mott-Schottky直线斜率均为负值,且点缺陷扩散系数均为10-14数量级。随着阳极钝化电位的正移,钝化膜的阻抗值不断增加,受主密度降低,平带电位变小,空间电荷层厚度增加。结论黄铜在不同钝化电位下形成的钝化膜均表现出p型半导体的特性,膜中载流子以空穴为主,随着阳极钝化电位的正移,钝化膜的导电性能变差,耐蚀性能增强,对基体的保护作用更好1。

1)动电位极化曲线表明,黄铜在硼酸钠缓冲溶液中呈现明显的钝化行为,维钝区在0~0.7V,范围较宽,此时金属表面可能形成较为致密的钝化膜1。

2)电化学阻抗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阳极钝化电位的正移,膜阻抗值不断增加。Mott-Schottky分析结果表明,黄铜在不同钝化电位下形成的钝化膜层均表现出p型半导体的特性,膜中载流子以空穴为主,随着钝化电位的正移,曲线线性部分斜率增大,受主密度降低,平带电位变小,耐蚀性能提高1。

3)采用PDM模型计算点缺陷扩散系数的结果表明,不同阳极钝化电位下形成的钝化膜的阳离子空位扩散系数为10-14数量级,随着钝化电位正移,空间电荷层厚度增加,钝化膜的导电性能变差,对金属基体的保护作用更好1。

缝隙腐蚀再钝化电位缝隙腐蚀再钝化电位易和缝隙腐蚀临界电位VCREV的测定

步骤1:是试样浸渍后从自腐蚀电位Ecorr出发,每升1mV维持1min。为使缝隙腐蚀充分进行,流经试样的电流爪(500μA)附近时,维持30min。步骤2:继之,在步骤3中,以步骤l相同的法下降电位,当电流降至人(50μA)时,再以每降01mV维持60mni的缓慢速度降低电位。步骤4:当电流变负且不再有正向增加的电位值即为ER2。

以恒电位法测定VCREV,恒定时间20h。每一实验电位下实验6个缝隙试样。为了比较,光滑试样将在正向扫描至100μA的电位值作为孔蚀电位Eb。辅助电极为铂电极,参比电极为332型饱和甘汞电极(SCE)。用光学显微镜确认是否产生缝隙腐蚀2。

实验与讨论测定获得的ER电位一电流曲线,随电位正移,电流逐渐增加,在500μA处恒电位流经试样的电流值逐渐增大,表明缝隙腐蚀正在进行。电位负移时,电流逐渐下降,当电位降至某值,电流逐渐降到零进而为负值,且在lh恒电位期间无增加倾向,说明此时缝隙腐蚀发生了再钝化。取此时电位-900mV再钝化电位ER。为了验证上述结果,在0.5mol/L NaCl中在ER附近用恒电位法测试了缝隙腐蚀临界电位VCREV,缝隙腐蚀开始的时间随试样电位变负而增加,在104s以后缝隙腐蚀下限电位约为-900mV,与ER值基本一致。证明工业纯Al与不锈钢一样,ER值与VCREV一致。说明ER不依赖缝隙腐蚀进行情况或测定方法,是缝隙腐蚀的特征值2。

恒电位-850mV时,电流单调上升,表明缝隙腐蚀在进行。在-900mV开始时,电流缓慢下降,继之又增加,说明缝隙腐蚀经过一段时间诱导后发生。在比ER值负的一950mV时,电流徐徐下降,抑制了腐蚀发生2。

25℃时Cl-浓度与ER和孔蚀电位Eb的关系。随着Cl-浓度增加,ER和Eb负移,且Cl-浓度愈高愈易诱发缝隙腐蚀和小孔腐蚀。在相同Cl-浓度下,ER比Eb负约100mV,说明缝隙腐蚀比小孔腐蚀更为敏感2。

结论(1)不锈钢的缝隙腐蚀再钝化电位ER的测定方法,也适用于工业纯AI。ER与缝隙腐蚀的下限电位VCREV相一致,故ER作为缝隙构造的特征值,可以判断破坏性缝隙腐蚀电位范围2。

(2)工业纯Al的ER比孔蚀电位瓦负约100mv,缝隙腐蚀在工业纯Al更易发生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晓林 - 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