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池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暖池,指温泉池。温泉是一种由地下自然涌出的泉水,其水温高于环境年平均温5℃,或华氏10℉以上。可以洗澡、煮水饺、川烫青江菜、涮羊肉。

定义暖池是从地下自然涌出的,泉口温度显著地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的地下天然泉水,并含有对人体健康有益的微量元素的矿物质泉水。也有很多地区人工打井,一般在600-2000米,用深水水泵抽取地下水,富含多种有益矿物质,水温一般在20度以上,也叫温泉井。由于各地所处的气候、纬度及海拔高程之不同,池水的温度下限很难统一。

不同国家对于暖池的定义和理解稍有不同:

在中国台湾地区,暖池定义是符合暖池基准之泉水及水蒸气(含溶于泉水中之气体)。泉水包括自然涌出或人为抽取之温水、冷水及水蒸气(含溶于温泉水中之气体),在地表量测之温度高于或等于30℃者;若温度低于30℃之泉水,其水质符合暖池水质成分标准者,亦视为暖池。

日本认为:地下涌出之温水、矿水、及水蒸气与其他气体(碳氢化合物为主成分的天然瓦斯除外)。温度:高于或等于25℃;如温泉低于25℃,其水质符合之规定19种物质(日本温泉法附表)其中一种以上者。

韩国规定暖池系指地下涌出,温度高于或等于25℃之温泉水,水质成分对人体无害。

中国医疗矿泉专家陈炎冰在《矿泉与疗养》一书中认为,暖池一般含有多种活性作用的微量元素,有一定的矿化度,泉水温度常高于30℃以上。温矿泉可对以下疾病具有医疗作用:肥胖症、运动系统疾病(如创伤、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等)、神经系统疾病(神经损伤、神经炎等),早期轻度心血管系统疾病、痛风、皮肤病等。

低温池水38℃~40℃,对人体有镇静作用,对神经衰弱、失眠、高血压、心脏病、风湿、腰膝痛等有一定的好处。

高温池水43℃以上,对人体有兴奋刺激的作用,同时对心血管病有显著疗效,能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和预防疾病。

加料暖池,广东大部分泉水属于低温泉水,所含矿物质丰富,同时,善于养生的广东人,更在暖池中玩了不少的花样,加了诸如红酒、中药材、花草植物等各种物质,使得暖池的医疗和美容效果更佳。

形成原因暖池的形成,一般而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地壳内部的岩浆作用所形成,或为火山喷发所伴随产生,火山活动过的死火山地形区,因地壳板块运动隆起的地表,其地底下还有未冷却的岩浆,均会不断地释放出大量的热能由于此类热源之热量集中,因此只要附近有孔隙的含水岩层,不仅会受热成为高温的热水,而且大部份会沸腾为蒸气,多为硫酸盐泉。

二则是受地表水渗透循环作用所形成。也就是说当雨水降到地表向下渗透,深入到地壳深处的含水层形成地下水,(砂岩、砾岩、火山岩、这些良好的含水层)。地下水受下方的地热加热成为热水,深部热水多数含有气体,这些气体以二氧化碳为主,当热水温度升高,上面若有致密、不透水的岩层阻挡去路,会使压力愈来愈高,以致热水、蒸气处于高压状态,一有裂缝即窜涌而上。热水上升后愈接近地表压力则逐渐减少,由于压力渐减而使所含气体逐渐膨胀,减轻热水的密度,这些膨胀的蒸气更有利于热水上升。上升的热水再与下沉较迟受热的冷水因密度不同所产生的压力(静水压力差)反复循环产生对流,在开放性裂隙阻力较小的情况下,循裂隙上升涌出地表,热水即可源源不绝涌升,终至流出地面,形成暖池。在高山深谷地形配合下,谷底地面水可能较高山,中地下水位低,因此深谷谷底可能为静水压力差最大之处,而热水上涌也应以自谷底涌出的可能性最大,暖池大多发生在山谷中河床上。

条件1、地下必须有热水存在(地底有热源存在);

2、必须有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上涌(岩层中具裂隙让泉水涌出);

3、岩石中必须有深长裂隙供热水通达地面(地层中有储存热水的空间)。1

作用暖池的浴用方法分类,浴用法通常称为矿泉浴,矿泉浴在治疗某些慢性病和养生保健方面,简单易行,舒适实用,有其独到的作用,往往优于某些药物治疗。浴用法是矿泉疗法中最常见的形式,根据矿泉的性质及疾病与患者体质的不同,又有不同的浴法。临床中较为常见的方法有浸浴、淋浴、运动浴,机械水浴等。

有资料表明,暖池热浴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

成分及功效暖池疗法是一种自然疗法,大部分的化学物质会沉淀在皮肤上,改变皮肤酸碱度,故具有吸收、沉淀及清除的作用,其化学物质可刺激自律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暖池对身体健康有益处,有说法说可治疗皮肤病、心脏病,可消除疲劳,在国内暖池集聚的地方都已经设立了疗养机构类型的医院,借用暖池来治疗皮肤病。

据测定,温泉水含有钠、铁、碘、溴、硫、硅酸、重碳酸、钙、镁、等矿物质,这些正是人体健康所必需的元素。含钠元素的碳酸水有漂白软化肌肤的效果,是天然的美白护肤品;钙、钾、氡等成分对调整心脑血管疾病、治疗糖尿病、痛风、神经痛、关节炎等均有一定效果;而硫磺泉则可软化角质;碳酸对胃肠道疾病、心血管疾病、老年性便秘有辅助治疗作用;硫化氢有软化皮肤、杀灭皮肤癣菌的作用;碘有防治甲状腺疾病的作用,溴有调整植物神经紊乱的作用,铁有补血和治疗贫血的作用,硅酸有治疗动脉硬化的作用等。温泉水中一些特殊气体(如氮气)的释放对皮肤和血管产生的冲击,具有按摩样作用,能对肢体浮肿和关节肿胀起到理疗的效果2。

暖池治病健身的原理1、泡温泉时,温泉里面含有的矿物质会透过身体皮肤促进血液循环、加速新陈代谢。温泉本身的矿物质透过表皮渗入身体皮肤时,其化学物质可刺激自律神经、内分泌及免疫系统。有资料表明,温泉热浴不仅可使肌肉、关节松弛,消除疲劳;还可扩张血管,促进血液循环,加速人体新陈代谢。因此,泡温泉既能驱寒、健身,还有利于一些疾病的治疗。除温水固有的舒张血管、活血、洁体之外,重要是温泉水中含有大量的有益于人体的有效成分,从而在洗浴中使人们的某些疾病得到治疗和康复。

2、温度作用**:**池水温度在37℃-40℃时,对人体有镇静作用,对于神经衰弱、失眠、精神病及高血压、心脏病、脑溢血后遗症的患者有很好的疗效。池水温度在40℃-43℃时,称高温浴,此时对人体具有兴奋刺激的作用,对心脏、血管有较好作用,对减轻疼痛、治疗神经痛、风湿病、肠胃病均有疗效。同时,还可改善体质、增强抵抗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3、水压和浮力的作用**:**入浴温泉时,水对人体产生了压力,胸腔和腹腔受到压迫,影响到循环器官和呼吸机能,有利尿和治疗浮肿的作用。水对人体产生的浮力作用,使人的体重减轻。在地下不能行走的人,在水中活动比较方便,泡温泉对半身不遂、运动麻痹和风湿病患者进行运动训练,对恢复健康有很大作用。2

泡温泉注意事项尽管泡温泉对健康有种种好处,但不是人人都适用。专家提醒说,对于泡温泉,下面几点尤其需要注意:

1、高血压、心脏病患者,在规则服药的前提下,可以泡温泉,但每一次以不超过20分钟为限。起身时应谨慎缓慢,以防因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导致头昏眼花而跌倒。

2、部分皮肤病患者,不宜泡温泉。泡温泉虽有美肤的疗效,但对于患冬季痒、湿疹、异位性皮肤炎等的人,泡在热水中过久,由于加速皮肤水分的蒸发,破坏皮肤保护层,会恶化症状。

3、泡温泉后,人体水分迅速蒸发,要喝水补充。

4、泡温泉时,记住合上双眼,以冥想的心情,缓缓地深呼吸数次,才能真正释放身心压力。

5、浸温泉能将身体中的水分及有毒物质排出,干燥性皮肤及过敏性皮肤,有伤口的人要特别注意,应避免强酸性温泉,浸温泉时间也不宜过久,浸浴后擦上乳液保护皮肤。

6、传染病患者,身体过度虚弱者及急性病患(如急性肺炎,支气管炎,扁桃腺炎、中耳炎或发烧的急性感冒患者)孕妇初期和末期,女性月经来时或身上有伤口者,不宜泡汤,如果一定要浸泡,应特别注意身体的状态,以免造成身体的不适,而像是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管病变者也应遵造医师的指示或友人陪伴才能入浴,癌症,白血病患者,因会刺激新陈代谢,导致身体加速衰弱,不宜浸泡,营养不良或是病后身体极度衰弱时,暂勿泡汤。

7、温泉温度以35-43度,为一般人较能接受,泉温太高,反而会使皮肤干燥或晚上兴奋得睡不着,对身体虚弱的人可能造成神经衰弱,虚脱。。。等症状。

8、 熬夜后不宜猛然入浴,以免引起休克或脑部缺血,酒醉泡高温浴易引起中风,脑溢血,刚吃饱也不宜泡温泉,必免引起消化不良,在激烈运动过后身心疲惫,应稍事休息,恢复体力后再入浴,空腹泡浴会增加疲劳感觉。

9、有人认为浸温泉的时间及次数愈多愈好,这是错误的。其实浸温泉的时间拉长,次数愈多,会使肌肤的水分油脂加速流失,一般最好以 30 分钟为标准,且每日最多以不超过三次为限,浸温泉时间可视个人需要及泉温而有所不同,为使泡汤能充分发挥疗效。2

季节夏天泡暖池是一种较好的解暑降温活动。人浸泡在热泉水里,毛孔会很快张开,体内的热量就能释放出来,可以消除身体的闷热,治标治本。暖池水经过地下岩层的过滤,水分子团小,渗透性强,是一种给全身滋养补水的好方法,浸浴加有中草药的温泉,同时还可起到养生、美容、美体等作用,在夏天泡要注意几点事项: 1、体质比较虚弱,肝、肾、心脏等脏器有器质性病变者不宜夏天泡。2、夏天泡暖池不宜水温过高和浸泡过长时间,水温应为38℃-40℃视个人耐受能力而定),每泡10分钟-15分钟,就起来调整一会儿。3、夏天泡时,还要注意科学补水,最好是选择20℃至25℃的白开水、柠檬水或淡盐水来补充体内水分,避免出现脱水等症状。

不宜人群1.皮肤过敏者不宜泡。

2.孕妇及手术过后者不宜泡。

3.糖尿病患者不宜长时间泡洗热水澡、蒸桑拿浴和泡暖池,因为水温过高可让患者注射的胰岛素吸收加快,而且长时间身体过热使机体能量消耗增加,心脏负担加重,很容易出现意外。建议糖尿病患者在洗澡时时间不能超过20分钟,水温不要超过40℃,以免出现意外。

4.容易失眠的人,不要长时间浸泡。

5.凡有心脏病、高血压或身体不适者,不宜泡,除非经医生允许。

6。 经期及经期前后女性不宜泡。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杨刚 - 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