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棚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筑棚,粤语称为搭棚,是一项传统建筑技术,集工程学与力学于一身,相传搭棚技术创自“有巢氏”,被广泛应用于楼宇的建设、翻新和修理上,建成一个临时工作平台,供给工人进行高空工作;而在一些传统节日,乡村居民以竹搭建戏棚进行庆祝。

形式用竹枝来搭制临时平台,自古已有,相传起源自有巢氏于树上建屋的技术。传统上竹棚经常作为临时搭建的装饰用建构物,例如演戏用的戏棚1,用作宣传的纹绑楼子和彩楼欢门。棚架的直杆或立杆行内称为“针”,横杆称为“轩”或“牵”,而斜杆或斜撑则称为“倡”,最初用竹笏捆绑固定,现时已全部采用尼龙篾。在香港常见的棚架分三类:

双行竹棚架:距离楼宇外墙表面约200至250毫米的内棚称为“批荡架”,而距离内棚约600毫米的外棚则称为“排栅”,工作平台设在内棚与外棚之间,高度超逾15米的竹棚架必须由设计工程师设计;

外伸桁架式竹棚架:俗称“悬空棚”或“吊棚”,高度一般低于6米,属于简单工作用途的竹棚架,多用作修理外墙排水管;

招牌竹棚架:通常属悬臂式结构,跨度不超逾5米,而长度与高度的比例上限为4:3,用于安装及维修广告招牌。

而戏棚一类的立体棚架是由上述棚架的基本搭建方式演变而成。

好处竹的成本相比同样长度的铝合金条或钢管而言十分便宜,常用的竹枝包括毛竹及篙竹,俗称“茅竹”,均要生长三年之后才有足够粗度作搭棚之用,主要产自广西及越南;而其柔韧性适合在任何工程上使用,工人亦可快速将竹更改或切割成需要的长度和形状;竹枝重量轻,容易搬运,搭建和拆卸一个竹棚架所需的时间比其他类型的棚架较短,省时快捷,可以用“快、好、省”三字概括。

但竹棚架在香港的垄断局面,已被逐步打破,现代的金属棚架,已成为业界的采用之列,尤其在注重外观的高级商场,再难见竹枝穿插其中。

搭棚业广东实际的搭棚2历史应该早得多。搭棚业由搭建遮风挡雨的实用建筑转变为地方的建筑艺术, 大约有四五百年的历史( 以承接搭棚工程的商号棚厂出现始计)。吴川梅菉的搭棚业就有400多年历史,以结构严密、绑扎牢靠、承受重压、坚固耐用、造型美观而著称,尤其高层搭棚,享誉甚高。梅菉搭棚工艺曾在粤西独占鳌头,在广州等地也享有盛名。1920-30年代,广州最著名的陈祥记搭棚公司,就有梅菉的搭棚师傅坐镇。民国初期,为欢迎孙中山和港督等,都会在市内交通要道让棚工盖搭牌楼,以示礼仪之隆重,老一辈棚工会叫此种彩牌楼为欢迎棚。1920年香港总督司徒拔来访省城,见到本地搭建的彩牌楼,曾称赞:“中国有两个先生,一个是做象牙的,一个是做牌楼的。”时广州牌楼造型新颖,棚面美丽,在大中华中较突出与富有艺术。文革后广州,除排棚、脚手架,难觅彩楼,大年初一也没有了传统的烟花楼(或塔)。

而搭棚业在广州的行会组织始自顺德县滩头、上海村分支,经过300余年的时间,到清末民初只得300 余人。广东搭棚行业旧日格局,主要集中在省城广州、古镇佛山、顺德陈村、逢简、东莞石龙以及香港、澳门氹仔等地, 均为旧日交通便利, 手工业和商业繁茂的地区。

香港的搭棚业,有考是清朝由肇庆传至。在六、七十年代当建筑业步入发展阶段时非常兴盛,1965年成立“港九搭棚同敬工会”。搭棚工资初时是以日薪计算,踏入九十年代,搭棚工人的工资以“工”计算,一工的工作时数为8小时,超时工作,算两小时为一工。入行主要是靠同乡或朋友介绍,一般需学师三年,边学边做,师父会包食宿。建造业训练局成立后于1977年开办相关课程,训练局为业内的工人提供有关实用技巧、管理和建筑安全的持续训练,并要考获执照才能就业,“师徒制”的训练方法逐步被取代。

塔棚业在澳门也有长久历史,并被列入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艺术2000年香港政府在德国柏林举办“香港柏林当代文化节”,由建筑师严迅奇设计的“竹亭”,乃大会的主要表演场地之一,静立于世界文化中心的水池前,由数名搭棚师傅搭建而成, 表现独特的港式建筑风格与技术,成为文化节的标记,后来更获得香港建筑师学会的奖项。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王宁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