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段表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在分段式存储管理系统中,每个进程或程序都有一个或多个逻辑段,为使程序或称进程能正常运行,亦即,能从物理内存中找出每个逻辑段所对应的位置,在系统中为每个进程建立一张段映射表,简称段表。查段表是指进程需要访问程序段的内存地址时,通过查阅段表中段长和基址来确定访问是否越界。

简介为了实现从进程的逻辑地址到物理地址的变换功能1,在系统中设置了段表寄存器,用于存放段表始址和段表长度TL。在进行地址变换时,系统将逻辑地址中的段号与段表长度TL 进行比较。若 S>TL,表示段号太大,是访问越界,于是产生越界中断信号;若未越界,则根据段表的始址和该段的段号,计算出该段对应段表项的位置,从中读出该段在内存的起始地址,然后,再检查段内地址 d 是否超过该段的段长 SL。若超过,即 d>SL,同样发出越界中断信号;若未越界,则将该段的基址 d 与段内地址相加,即可得到要访问的内存物理地址,这个过程可以称做查段表。每个段在表中占有一个表项, 其中记录了该段在内存中的起始地址(又称为 “基址” )和段的长度。

分段在分段存储管理方式中,作业的地址空间被划分为若干个段,每个段定义了一组逻辑信息。例如,有主程序段 MAIN、子程序段 X、数据段 D 及栈段 S 等,如图所示。每个段都有自己的名字。为了实现简单起见,通常可用一个段号来代替段名,每个段都从 0开始编址,并采用一段连续的地址空间。段的长度由相应的逻辑信息组的长度决定,因而各段长度不等。整个作业的地址空间由于是分成多个段,因而是二维的,亦即,其逻辑地址由段号(段名)和段内地址所组成。分段地址中的地址具有如下结构:

在该地址结构中,允许一个作业最长有 64 K 个段,每个段的最大长度为 64 KB。分段方式已得到许多编译程序的支持,编译程序能自动地根据源程序的情况而产生若干个段。例如,Pascal 编译程序可以为全局变量、用于存储相应参数及返回地址的过程调用栈、每个过程或函数的代码部分、每个过程或函数的局部变量等等,分别建立各自的段。类似地,Fortran 编译程序可以为公共块(Common block)建立单独的段,也可以为数组分配一个单独的段。装入程序将装入所有这些段,并为每个段赋予一个段号。

分段存储管理分段存储管理的基本原理是:按程序的逻辑结构,以段为单位划分,各个段的长度因程序而异。为了说明逻辑段的各种属性,系统为每一个段建立一个段表(驻留在内存),记录段的若干信息,如段号、段起点、段长度和段装入情况等。CPU通过访问段表,判断该段是否已调入主存,并完成逻辑地址与物理地址之间的转换。

逻辑地址由段号S和段内地址W组成,段号S相当于逻辑段的段名,它表示该逻辑段的起始地址。在进行地址转换时,操作系统用S检索段表,段表中记录的信息1表明该段已调入主存,b是S段装入主存的起始地址,因此该逻辑地址对应的物理地址为b+W。在分段存储管理方式中,由于段的分界与程序的自然分界相对应,所以具有逻辑独立性,易于程序的编译、管理、修改和保护,也便于多道程序共享。但是,因为段的长度参差不齐,起点和终点不定,给主存空间分配带来了麻烦,容易在段间留下不能利用的“零头”,造成浪费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吴晨涛 - 副研究员 - 上海交通大学

科技工作者之家

科技工作者之家APP是专注科技人才,知识分享与人才交流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