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喜球:“蛟龙玫瑰”的大洋情结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新华网杭州5月27日电 在中国的大洋科考中有这样一位女科学家,她作为首席科学家执行了具有开创性的大洋24航次。“我从我的工作中感受到了无穷乐趣,我愿意为之投入。”在大洋科考船上以男性为主、女性是个位数的大背景下,这位来自海洋二所的女科学家,没有因为性别的差异止步不前,反而是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结合个人学术兴趣、国家需求和社会责任,为我国的海洋科考事业做出贡献。

韩喜球从事海洋工作达20年之久,曾多次率科考队调查深海矿产资源及其环境,在大洋上留下了中国的航迹。同时,韩喜球带领团队在海底多金属结核、富钴结壳、多金属硫化物和天然气水合物等资源的调查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作为一位荣获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众多荣誉的“蛟龙玫瑰”,曾有人请她分享成功的秘诀,韩喜球连连摆手,笑着说“我的人生没有设计,只是在每个阶段做好自己的事情。”

韩喜球曾说,不要把工作当成工作,如果是工作的话,那每天按部就班地上下班,完成手头的常规工作就算交差了;而一旦把工作当成事业 ,那是永无止境的,因为是毕生要追求的东西。所以在如何看待工作的问题上,韩喜球认为要产生怎样的观点是至关重要的。在外人看来,海上的科考生活单调无味,但是对韩喜球来讲,每每回忆起这些经历,她总是既兴奋又激动。“在蛟龙号上,我们一般早上六点钟就开始做准备工作,七点钟左右开始下潜。到达海底后开始寻找目标、观察取样,要在海底待六个小时左右后再上浮。因为时间非常宝贵,我们经常会带点干粮对付一下,顾不上吃一顿正经饭。”

2017年2月28日,我国“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印度洋成功下潜,作为首席科学家,韩喜球和其他科研人员一起在西北印度洋开展下潜。此次的最大下潜深度为3120米。作为一名女性科学家,蛟龙号的成功下潜为韩喜球带来了“蛟龙玫瑰”的美誉。“我只是闷头爬山,不知不觉就看到了更美的风景。”这是韩喜球口中的成功秘诀,看似轻描淡写,实则是她连年出海、执着攻坚的结果,是无数次与海洋“博弈”后的成就,是她为挚爱的事业作出辛劳奉献的成果。

“在科考过程中你会碰到很多困难,比如海况变差、仪器损坏,还有各种各样的人员因素、安全因素,但是面对这些困难,如果轻易放弃的话,你就什么都得不到。我觉得哪怕前方困难重重,也一定要想尽各种办法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成功。”在韩喜球看来,做科研要不畏艰难,全情投入,才会更好地投身自己热爱的事业,收获成功的果实。

谈及如何平衡家庭与工作,韩喜球直言不讳地说,是爱人的支持和孩子的独立给予她继续科研的信心,坚实的家庭支撑让她没有太多的后顾之忧,能够把整颗心投入到自己热爱的事业中去。“即使我在家,家常事务也是老公在做”,韩喜球笑着说。这位“只要身体允许,随时准备起航”的女科学家,将继续带领我国大洋科考团队,开启海洋探测之旅,在蔚蓝色的海洋中拥抱大洋科考带来的惊喜。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