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宫一号”“返回地球”,听刘红讲述幕后故事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7

15日上午9时,封闭了370天的“月宫一号”实验舱打开了舱门,四位志愿者步出实验舱,“返回地球”。

“月宫一号”总设计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刘红介绍,“月宫一号”是世界第一个成功的、四生物链环的人工闭合生态系统(人—植物—动物—微生物)。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刘红

“月宫365”实验自2017年5月10日启动,8名志愿者在舱内自己种植粮食、蔬菜、水和氧气,100%在系统内自主循环使用,实现了零排放,几乎完全模拟了人类的地外生活。

你想知道志愿者是如何在”月宫一号“舱内生活吗?究竟什么样的人适合成为”月宫一号“的志愿者?带着这些疑惑,让我们来听听刘红教授是怎样讲解的吧!

新华网:请您讲讲这些志愿者们在舱内生活需要哪些技术的支撑。

刘红:这里面需要建立一系列的关键技术,比如我们要研究清楚各种植物需要什么样的光配方、植物的营养液配方等,还需要对营养液进行调控,所以我们要建立营养液的处理和调配技术;植物不能均衡地吸收营养离子,需要对其进行补充和调配,所以营养液循环再生利用和调配系统的技术也是非常关键的;我们需要回收水和氮素,首先要对尿素进行转化,通过生物技术把它变成氨,然后再通过相应的设备,对它进行低压蒸馏,把水和氮素蒸出来,再经过调配后进行植物栽培。

新华网:那么什么样的人可成为志愿者参与咱们这个实验呢?

刘红:首先志愿者应该有一种情怀,他需要发自内心地想做这件事,志愿者的心理状态也需要稳定一些,最好稍微“宅”一些。另外志愿者还需要具备一些技能,因为“月宫一号”是一个实验系统,里面有大量的实验工作要做,比如要能够进行植物栽培、废物处理、饲养昆虫,包括擅长做饭。

新华网:“月宫365”的实验成果将会被怎样运用?

刘红:未来,希望“月宫一号”可以在月面、火星表面开展小型生物再生生命保障系统试验,通过天地对比分析,获得矫正参数和模型,为未来应用于人类探测月球、火星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本作品为“科普中国-科技前沿大师谈”原创,转载时务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