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提档加速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19

来源:政府决策智库

文/陈颖 整理

“通过参加高博会,我的科研项目找到了出口。”以《快繁技术在特色中药材种植中的应用——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荣获三等奖的河南师范大学大四学生董星池高兴地说,大赛刚结束,就有本地和青岛的企业,找她联系对接引入项目。

而与此同时,卫华集团找到了科研项目的“进口”。通过高博会,卫华集团成功签约“智能立体停车系统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该项目以研发智能立体停车装备为核心,将工业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应用于立体车库产品,建设“智能立体停车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以解决现实生活中停车难的问题,实现智慧停车系统与城市级交通系统的有效衔接。

于10月25日至26日在新乡举行的第三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为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投融资机构搭建起高端科技交流平台,推动校企互联互通、互惠互利,共签约项目125个,总投资359.08亿元。

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是新时代加快推进创新发展的核心载体,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和政策环境逐渐趋于完善,我国各地高校院所探索了各具特色的成果转化模式,实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档加速。 

10月25日上午,第三届高校院所河南科技成果博览会在新乡开幕

探索各具特色的成果转化模式

由国家科技部发布的《中国科技成果转化2019年度报告(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篇)》显示,2018年,3200家高校院所以转让、许可、作价投资方式转化科技成果的合同金额达177.3亿元,同比增长52.2%,合同项数为11302项。我国各高校院所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探索形成了符合自身特点的成果转化模式。

上海交通大学:“产权分割+授权投资”机制

上海交通大学通过“五步转移法”进行成果转化模式与机制创新。例如,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王延峰、张娅科研团队的“计算机视角在多模态交互中的应用”项目,为智能人机交互提供了系统解决方案。  

具体来说,第一步,2018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与王延峰及其合伙人王艳青、张娅成立的上海媒智科技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协议;第二步,上海交通大学按名义价格1元将科技成果的70%转让给课题组;第三步,学校与课题组共同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资产评估机构对科技成果进行评估,评估价格为1000万元;第四步,学校将科技成果的30%(价值300万元)在国有产权交易机构挂牌交易,课题组参加摘牌并获得科技成果的全部产权;第五步,课题组在获得知识产权之后,将其用于合作成立项目公司的知识产权出资。“五步转移法”完成之后,课题组与学校形成债权债务关系,课题组在5年内将1000万元中的30%支付给上海交通大学。

西北工业大学:首席科学家“一票否决”制

西北工业大学在科技成果转化中形成了首席科学家“一票否决”制。西北工业大学在组建科技成果转化企业时,由投资者组建专业运营团队,负责企业的经营管理,设立首席科学家,负责企业技术发展规划。首席科学家一般由学校科研团队负责人担任,并在公司章程中对其职权进行约定,作为董事出席董事会,拥有企业技术发展方向的一票否决权。当企业发展方向违背其组建初衷时,首席科学家可行使一票否决权,确保企业发展方向不偏离正轨。

自该制度实施以来,先后有2名院士、3名长江学者以及多名学科带头人担任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首席科学家,为企业的高质量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如某公司在首席科学家的引领下,不断在技术应用上实现突破,成立9年来始终致力于陶瓷基复合材料研制和生产,已开展10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的研发,成功实现了军转民,应用到了民航客机、高铁和重卡等产品上,形成年产值数十亿元的产业规模。铂力特公司首席科学家为其制定了“金属3D打印全套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发展定位,在8年内建立了独创的全链条金属3D打印技术创新体系,成为中国工业级金属3D打印领域的领军企业、中国第一家全产业链3D打印股。

同济大学:开创“企业+高校+第三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成果转化模式

同济大学开创了“企业+高校+第三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成果转化模式。例如王占山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863计划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资助下,通过多年的持续科研攻关,成功解决了超高功率激光装置用Pick-off镜的损伤问题,有力支撑了我国超大型激光装置建设。同时,该技术也有广阔应用前景和巨大市场需求。为解决“满足市场需求”和“攀登技术新高峰”的潜在冲突,在上海张江高校协同创新研究院的服务下,同济大学、润坤(上海)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签署《技术专利转移协议》,将同济大学与该技术成果相关的6项发明专利授权转让,合同金额共计3800万元人民币,创下了同济大学历史上最大额度技术转移合同,也开创了同济大学“企业+高校+第三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三位一体”技术转移模式。

上海理工大学:破解“先投后奖”与“先奖后投”的路径选择难题

在上海市政府发布了上海科创中心建设“22条”后,上海理工大学决定将第三方机构估值的4件太赫兹技术专利,以无形资产投资成立一家企业,并将所持股份的80%奖励给科技成果完成团队。但具体操作路径并无先例可循。为解决这一难题,上海市科委邀请市教委、市工商局、市税务局、杨浦区市场监管局、上海理工大学的相关部门负责人共同商讨后认为,根据我国《专利法》,职务发明专利权不能分割给发明人,“先奖后投”存在障碍,而“先投后奖”则有充分的法律依据。最终一致决定,学校先将职务发明专利作价投资形成股权,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按一定比例奖励给完成团队。

此外,有的单位瞄准国家战略及市场需求,推动高价值成果产业化。例如,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立足国家发展战略,着眼精密仪器与装备技术体系和领域,联合开展基因测序、人工智能等多个高精尖产业研究与项目合作,设立总规模10亿元的红旗产学研创新基金,累计成功孵化企业93家。  

上海交通大学

加强高校科研成果供给侧改革

随着我国高校探索建立符合成果转移转化规律的工作机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技术转移服务模式,我国科技成果转化和国家技术转移体系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和效果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据有关统计,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率不足30%,而先进国家这一指标为60%至70%。

“首先是仍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问题,还需要加强统筹协调,提高政策执行和专业服务能力,有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副总评估师、中国科技评估与成果管理研究会秘书长韩军坦言,科技成果转化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落实,“虽然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已下放给高校院所,但部分单位落实不到位。由于容错纠错等机制和政策的缺失,部分单位依然忧心承担国有资产流失责任。”

近年来,各高校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创新,但从效果上来看,还没有真正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互利合作共赢的合作机制。由于信息不对称,有些高校研发的科技成果无法找到合适的企业进行转化及市场化。而企业主要是营利机构,首先考虑的是研发成果能否快速推向市场,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

“对此,必须增强高校院所科研成果有效供给改革,解决企业痛点。”中青海德(北京)国际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毅旭呼吁,“尽快完善产学研合作机制,确立以成果转化为中心的高校科研价值取向,构建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消除校企之间在供需方面形成较大的鸿沟,实现技术与利益的共享,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其次是高水平、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人才严重缺乏。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3200家高校院所中,共有688家单位(21.5%)设立技术转移机构,且只有307家单位认为技术转移机构在成果转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除了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普及面不够,现有技术转移机构服务还存在“规模小、服务少、能力弱”的现象。有些科技中介服务功能单一、服务水平有限,无法使科技成果在高校和市场之间有效流动。而科技成果转化本质上是一种经济发展活动,涉及对专利价值的评估、权利转让、股份分成等一套复杂的运营流程,需要科技、市场、法律、金融以及专利维护等领域的专业知识。因此,我国急需建立科技成果转化的专业服务机构和专业人才队伍。

“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要大力支持大学科技园建设,使其真正成为高新技术的创新源、高科技企业的孵化基地、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基地。”河南省社科院院长谷建全建议,大学科技园是高校科技工作日益社会化、市场化的产物,要充分利用高校的智力、人才、技术、成果等优势。理论和实践都证明,大学科技园是促进和加速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最为理想的平台,可以对高校的应用研究、开发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

最后是中试熟化平台缺乏。在实践中,科技成果需要政府、高校和研发机构以及企业三方的共同作用,才能真正实现转化。当前,大部分的高校科技成果只是实验室研究成果,要实现转化,必须依据市场需求持续投入研发经费加以中试。而现阶段我国的投资商和企业对未进行中试的科技成果投资意愿有限,且高校自身开展中试熟化的条件较差,缺乏该部分资金投入和相关管理制度,政府也没有针对这一过程的鼓励性投资,导致实验室成果向市场转化过程中,存在关键环节的缺失。

同时,科技成果转化金融支持不充分,亟待加强。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不够,承接成果转化的中小微企业难以获得以商业银行为主导的金融支持,严重影响科技成果转化;投入科创领域的资金比例较少;成果转化早期融资比较困难。

此外,还存在科技成果评价体系与政策咨询服务缺位现象。缺少科技成果评价标准,成果评价的权威性难以界定;科技成果转化政策发布较多,但落实与咨询体系亟待完善。

针对这些短板,韩军建议,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落实机制,大力推进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和人才培养,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机制,深入改革技术转移转化专业人才评价考核体系,加大金融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支持力度,加快科技成果评价标准体系和咨询培训平台的构建。

“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提出“四个面向”要求,激励着高校科研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不忘初心,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完)

注:本文系原创作品,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来源:《决策探索》杂志2020年12期上

来源:gh_ca084b3ff017 政府决策智库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NDkwMTI5MQ==&mid=2247485113&idx=1&sn=8a5dce75604ba2811830008e754f657b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