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论文造假该有系统性处理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24

治理高校的学术不端,不仅需要学生自揭“师门家丑”,还需要堵住学术造假、抄袭的漏洞。

近日,一则“学生发123页PDF材料实名举报导师事件”引发舆论关注。

据新京报报道,举报者自称是从天津大学退学的原硕士研究生吕某。在材料中,他图文并茂列举了其导师张裕卿存在指导学生论文造假、一稿多投等诸多问题。

此后,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发布通报称,经调查,该学院教授张裕卿学术不端行为属实,其本人承认有学术不端行为,并愿意承担全部责任,天津大学已解除与张裕卿的聘用合同。其他相关问题正在进一步调查。张裕卿辩解称,对方举报材料中有很多事实被歪曲,但未作进一步说明。

天津大学校方回应舆情的速度,无疑来得很及时。比起某些学校面对举报迟迟不给个确切回应的做法,这更显果决。

当然,从报道来看,举报者是一名“因超过最长学习年限被退学处理”的原硕士研究生,考虑到双方身份存在利益相关等诸多复杂性,其举报材料的真实性几何,是全部属实还是有部分捏造,在涉事两方口径不一致的情况下,还需要涉事学校通过进一步公正调查,正本清源。

从目前已知的多方说法看,张裕卿“学术不端”已是板上钉钉的事实。一名教授的学术不端行为,居然被学生写成一篇长达123页的“论文”,很多网友称这是2020年的又一个“大瓜”。

在这份123页的举报材料里,这名学生分7章通过详细介绍了张裕卿造假的诸多行为,包括P图编数据、公然指导学生造假、对学生说“我要是做实验,要你这研究生干啥”、逼学生签数据“保真”声明以便自己甩锅、把学生论文改署自己女儿名字等,并指出自己因为不堪忍受这种造假于2016年主动退学,此外还提出了“开除张裕卿”“赔偿”等几大诉求。

如果这名学生的举报材料全部属实,那作为知名大学的教授,涉事老师的很多行为已经践踏了学术的底线,丧失基本的学术尊严。

如今,这起堪称“论文级别”的举报材料,宛如投入学界的一颗“炸弹”。从举报内容看,被迫作为假利益链的一环,多年来张裕卿的不少学生都深受其害,敢怒不敢言。鉴于此,涉事校方有必要对这起学术不端事件作出系统性处理。

首先,要严肃追究导师的造假、抄袭责任,同时维护他所带学生的合法权利。对于之前在导师指导下卷入造假的学生,要合理界定责任,不能简单地也按学术不端处理;而对于尚未毕业的其他学生,则要安排好这些学生的转导师事宜。

其次,从校方对已经承认有学术不端行为的当事教授的处理看,解聘固然及时,却还不够——相对于学术不端的严重性而言,解聘的处理仍很“轻”,甚至谈不上什么处罚。由于没有撤销教授职称、取消导师资格这类学术处理及开除这类行政处理,仅仅是解除聘用合同,当事人在档案中没有污点的情况下,完全可以“另谋高就”。

按照教育部发布的《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于学术不端举报,在受理后应当交由学校学术委员会按照相关程序组织开展调查。高等学校学术委员会应当组成调查组,负责对被举报行为进行调查。

就此事而言,事情显然不能由当事人自己承认就糊弄过去了,而需要由校学术委员会根据调查结果,做出认定与通报,向师生和公众说明有哪些学术不端事实,建议校方对当事人做出怎样的学术处理。如今校方在进一步调查,希望最终能对此做出呼应。

如果最终查证该学生举报的情形属实,那对于该教授学术造假如此“胆大包天”,高校和学术界也需要反思——能长期随意编造数据发表论文不被发现,说明他“摸准”了学术界的规则,即重视论文发表的数量,并不重视论文的质量;只重视论文“纸面成果”,根本不管成果是否真有价值。若有些冤枉的成分,那也要厘清事实,不枉不纵。

跳出个案看,治理高校的学术不端,不只需要学生自揭“师门家丑”,还需要堵住学术造假、抄袭的漏洞。123页学术不端举报信,不只是写给涉事校方的,也是写给学术界的,必须重建学术生态,坚守学术底线,才能捍卫学术尊严。

作者:熊丙奇(教育学者)

来源:新京报网

学术造假 学术不端 张裕卿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