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与浦东 | 郑时龄院士:用建筑演绎世博精彩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23

来源:浦东科协

创新建筑的“斗秀场”


2000年受邀参与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申办和筹办工作后,郑时龄提出,上海世博是创新建筑的“斗秀场”,代表着一种新潮流和新畅想,还将引领世界建筑的未来,成为培育世界级建筑大师的“课堂”和“实验室”。


演绎传统与未来的结合


郑时龄认为,上海世博会的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体现了和谐,中国历史上一直有追求和谐的哲学思想,它贯穿了中国馆的传统建筑架构。2004年前后,有关部门对上海世博会要不要建一个标志性建筑展开讨论。大家认为,不应该用一个建筑把所有建筑的特征都概况出来,要呈现世博会“成功、精彩、难忘”的整体形象,即使没有标志性建筑,世博会也能被人记住。

上海在历史上曾经是“万国建筑博览群”,上海世博会汇集了各国建筑精华,堪称新时代的“万国建筑博览群”。各个国家馆的外型通常蕴藏着本国的文化“密码”。比如,“东方之冠”的中国馆外型如粮仓,也像斗拱,加上园林视野,体现了中国“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俄罗斯馆脱胎于古斯拉夫人的小村落,象征着生命之花、太阳等。而场馆的结构、材料或建筑方式,则往往展示了各国在建筑方式和理念上的探索,像瑞士馆能自动吸收能量的智能帷幕。


郑时龄院士(右三)调研泰文化博物馆


同时,除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东方之冠”,很多外国建筑也融入了中国元素。比如荷兰馆上层宛如莲花绽放,波兰馆体现了传统的剪纸工艺,西班牙馆形似藤编的花篮。建筑成为了精彩绝伦的外在展品和装置艺术,价值不逊馆内展品。

世博会还别出心裁地利用了许多老建筑,生动阐释了“工业建筑再生实践”的课题:江南造船厂的钢架车间改造成钢架玻璃结构的船舶博物馆,旧船坞装修成演艺广场,南市发电厂变身主题展馆。一系列巧妙设计,既延长了建筑寿命,使其焕发新生,又契合了世博会“和谐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价值。

上海世博园区,犹如一座设施完备的城市,而举办世博会的整座城市,也建造了数量可观的各类建筑和基础设施,提升了城市空间和建筑品质。作为上海世博会主题演绎总策划师和顾问,郑时龄相信,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以其建筑的整体意义,表现了世博会的核心价值,并带来极为深远的影响。



上海世博会夜景



参考文献:

[1] 相约名人堂——与院士一起看世博(一)/中国2010上海世博会公众参与馆[M].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10-01.

[2]孙晓菲.郑时龄:世博会犹如建筑T台秀,不可能平民化 [EB/OL].2010-05-06.

[3]郑时龄.世博会与中国城市建筑之路[N].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010-11-21.

[4]郑时龄谈世博:建筑艺术价值不逊展品[N].人民日报,2010-07-28




来源:pdkexie 浦东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MzNTM1Mg==&mid=2652126163&idx=1&sn=63fbd7dcae109b92cd32cb8f9f9a96b8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