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山教授:肠癌是生活方式病,早期筛查很关键!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25

来源: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2020年11月12-15日,2020年中国肿瘤学大会(CCO)年会在广州召开。本次大会大咖云集,亮点纷呈。我们邀请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王锡山教授做客医学界“名医功夫茶”2020CCO特别现场,为十万肿瘤医者递招解惑。

 

王锡山教授与现场主持人畅谈了如下内容:


1. 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情况以及特点

2. 结直肠癌的高危因素及预防

3. 我国大肠癌早期筛查的不足

4. 大肠癌外科、微创治疗方面的经验



主持人:首先能否请您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谈谈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情况以及特点?


王锡山教授: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发病率逐渐升高。2015年我国新发病例37.1万,而2019年全国新发患者达52万,我国结直肠癌的防治任务异常艰巨。而且,我国城市的结直肠癌发病率高于农村,东部高于西部,这些都是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与邻国日韩相比,我国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相差近10%。


在早期筛查方面我国尚有一定差距,其中有国家策略制定的原因,也有经济水平的原因。由于人们对大肠癌筛查的普遍接受度比较低,我国大肠癌患者早期诊断率仅有7%左右,晚期为15%-25%,间接导致了我国整体治疗水平偏低。


另外,不可否认的是,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之间的治疗水平存在差异。我们要给予基层医务工作者充分的尊重,为他们搭建更多的平台,让他们参与到国家层面的学术研究与实践。这样才能带动我们国家整体治疗的规范化同质化。


主持人:结直肠癌有哪些高危因素?如何针对性地进行预防?


王锡山教授:肠癌是一种生活方式病,80%是由结直肠腺瘤动态发展为腺癌。这其中有很多危险因素,比如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熬夜以及各种精神因素。



高危人群首先要看其在高危因素的基础上是否合并消化道症状,是否合并其他肿瘤,一级亲属是否患结直肠癌。不过,高危人群并不代表一定会罹患结直肠癌。因此要想针对性的预防就要求广大基层医生向人群进行科普宣传,指导大众如何去筛查。对于高危人群给予严格指导,从而早期发现恶性肿瘤。



同时,人们要重视生活方式,善于发现异常,及时就诊,要有保养的理念。若早期患者的比例能达到30%-40%,我们的生存率将会大幅上升。




主持人:我国大肠癌早期筛查有哪些不足,您有哪些建议?


王锡山教授:肠癌筛查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首先需要大家从观念上接受大肠癌筛查,这点上我们可以通过媒体做好宣传,提高老百姓的接受度。另外从社会层面上,单位要定期安排体检,同时国家政府要加大预防力度。只有当个人、社会、国家整体形成防诊治的体系的时候,才是我们肠癌诊治水平上升、人民健康有保证的时候。


此外,筛查中最重要的是做到简便、无痛、准确,而目前筛查的技术手段距离我们的目标要求还有不小差距。


主持人:可否与广大基层医生分享一下您在大肠癌外科、微创治疗方面的经验?


王锡山教授:结直肠癌的治疗是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外科是目前唯一可治愈的手段。但外科不是万能的,对于晚期肿瘤外科医生也是束手无策。微创从广义上讲是一种理念,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手术入路。医学的发展是依赖其他学科的,包括光学、电学、工程学甚至美学。过去我们都是开刀,刀口给患者留下的不仅仅是疼痛记忆,更会有术后的心理暗示,对其影响可能是终身的。微创术后瘢痕较少,随着时间的推移,患者可能会渐渐遗忘病情,更利于患者融入社会。微创操作也会给医生带来巨大的成就感,注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腔镜技术、达芬奇机器人技术的诞生为外科医生的创新和改变术式提供了空间。只要微创操作技能与团队配合达到一定程度,当遇到合适的病人、病情,基层医院也可开展微创手术,诸如便秘、巨大腺瘤等。但基层医生不要急于去做,因为规范更重要,我们要依法行医,人文行医,科学行医。外科的治疗,微创只是一方面,绝不是全部。肿瘤的治疗更要综合化、专业化。 


 



来源:gh_03316850f273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yMzQyNDczNg==&mid=2247485914&idx=1&sn=cfea8a54163e48527984390a27dd1450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