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英才】王建国:“东南学派”新生代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25

来源:江苏省科协

“春风大雅能容物,秋水文章不沾尘。”中国工程院院士、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王建国教授30年辛勤耕耘追求的是科学、和谐,绿色之境和永无止境的美好未来。无论是教学科研,还是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的工程实践,始终坚守“顶天立地”的理念,不断拓展专业发展的知识边界和艺术想象的“诗和远方”。而他的为人,始终儒雅谦和、低调务实,赢得了人们的尊敬和信赖。


传承东南建筑的精髓


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始于1927年,缘起于中国现代建筑教育发源地的东南建筑,一直被学界誉为“东南学派”。


1978年10月,王建国考入南京工学院建筑系。1982年,王建国进入硕士研究生学习阶段,师从刘光华、张致中、钟训正和许以诚教授组成的导师指导小组,刘光华对“人-建筑-环境”整体设计的高屋建瓴认识、钟训正的设计才华和扎实功力、张致中对教学的严谨求实以及许以诚设计的浪漫潇洒都给他留下深刻影响。


1985年,王建国免试进入建筑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师从齐康教授,这是他后来与城市设计结下不解之缘的关键起点,也是他学术研究能力精进和个人专攻养成的关键时期。


在导师的引领下,王建国较早捕捉到了城市设计这个影响他后来30年的学术研究专攻的契机,并在此研究领域内持续坚守探索,最终取得国内外学术界瞩目的创新成果。


行走在创新前沿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王建国对于城市设计的研究,持续时间最长、投入精力最多。他在中国首次较为系统完整地构建了现代城市设计理论和方法体系,为现代城市设计学科在中国的创立和发展、城市设计工程实践及专业教育作出了开拓性贡献。他建构了基于城市“型”“类”“期”属性的城市形态分析方法、凝练总结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种城市设计方法。


1997年,王建国在学术界率先提出了“绿色城市设计”的学术概念和“生态优先”原则。2007年,首次系统提出基于人机互动的第四代数字化城市设计范型。他针对中国特定国情,研发了系列大尺度城市设计的量化技术方法并应用于工程实践,科学揭示了城市空间环境的建构机理,从技术层面初步破解了我国城市高层建筑布局紊乱、建筑开发强度失控及景观科学优化等方面的科学难题。他所撰写的《城市设计》先后发行三版,一直是国内主要高校的主要教材或教学参考书,曾作为全国一级注册建筑师继续教育培训教材使用。2009年,他主编出版了第一本全国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的《城市设计》教材。这些专著和教材对中国专业界产生了深远而广泛的学术影响。


30年来,王建国及团队在国内近50个城市主持开展了城市设计和建筑设计专业实践工作。他注重科学方法和技术创新。在西湖申遗之城市景观提升工程中,他和团队首次运用GPS技术探寻西湖“动态随机视点”的观景规律和基于空气能见度分析的高层建筑布局优化方法,克服了以往主要依靠静态视点和主观判断的弊病。在京杭运河杭州段景观提升设计研究中,又研发出基于“人”“车”“船”不同速率的线性廊道遗产景观优化方法。这些项目为杭州西湖和大运河申遗成功提供了城市设计方面的技术支撑,并获得多项国家发明专利。


“设计硕果”来自于日积月累和团队精神


广州总体城市设计、南京总体城市设计、郑州中心城区总体城市设计、南京老城建筑高度导控研究、中国国学中心、江苏省第十届园艺博览会主展馆、南京牛首山风景区游客中心……回顾这些设计成果,王建国认为,不持陈见,善用批判性思维,持续探新、团队协同、合作攻关是最关键的因素。

2018年,王建国跟段进大师合作主持参加了雄安新区起步区国际城市设计方案


征集竞赛,当时全球有270多个设计机构报名,最后选出12个参加最后的竞赛。王建国和段进领衔的团队最终获得优胜奖。


作为项目负责人之一完成的中国国学中心建筑,荣获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奖金奖;南京牛首山风景区游客中心建筑,获得全国优秀建筑设计一等奖;宜兴古南街历史文化街区渐进式更新设计项目,入选26届世界建筑师大会中国区代表作品。


对于这些成果,王建国淡然说道:“这些成果都是团队合作和持续探索的结果,我跟很多老师、专家都有广泛的合作,而且是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

王建国认为,城市设计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城市巨系统,社会属性很强,要解决的不单单是技术难题。因为它融合了很多社会、文化、艺术、经济等内容,具有综合性和复杂性的特点。今天,中国已经进入历史发展新阶段,城镇化进入了高质量发展和品质内涵提升的转型期,城市设计更加注重绿色生态、环境友好,注重科技发展的创新引领,因此,要发挥更大的专业作用,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曹阳 何佳芮)



来源:gh_1d89a2a9e771 江苏省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1NjU4Mzk2MA==&mid=2247493702&idx=3&sn=6fc8dbf9d8da6878f2d16e5a65a68cdc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