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资讯
  • 今日科技话题:三叶虫、嫦娥五号第一次轨道修正、反铁电体、DNA修复缺陷、新回收工艺、牙形刺

今日科技话题:三叶虫、嫦娥五号第一次轨道修正、反铁电体、DNA修复缺陷、新回收工艺、牙形刺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26

来源:内蒙古科协

更多精彩,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1

只因一对“兔耳朵”,这种三叶虫踏入进化“死胡同”


▲耳形范特西虫近乎完整背壳标本(标本产地:山东临朐) 图片来源:Sun ZhiXin等,2020



11月23日从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团队的硕士研究生孙智新、博士曾晗和研究员赵方臣,在位于山东潍坊的华北地台寒武纪中期馒头组地层中,发现一类独特的三叶虫。由于该三叶虫具有特殊的头部轮廓,酷似一对兔耳朵,因此被命名为“耳形范特西虫”。


“生命演化史已证明,许多高度特化的类群在环境变化面前抗逆性较弱,耳形范特西虫的头部长成这个样子,或许是三叶虫在演化中走出的‘勇敢一步’,但也有可能是不太成功的一步。”孙智新说,他们总共发现了50枚耳形范特西虫化石,与同地层其它三叶虫相比,数量很少,而且该地层属于快速沉积地层,说明耳形范特西虫存在的时间并不长。在此之后,再也没有其它三叶虫长出这样的“兔耳朵”来,特立独行成为生命的绝唱。


——《科技日报》


2

嫦娥五号完成第一次轨道修正 距地球约16万公里


图片来源:中国探月工程微信公众号



从中国国家航天局获悉,北京时间11月24日22时06分,嫦娥五号探测器3000N发动机工作约2秒钟,顺利完成第一次轨道修正,继续飞向月球。本次任务发射入轨精度较高,修正量很小。嫦娥五号探测器在飞行过程中,受多种因素影响,会产生轨道偏差,需要根据地面测定的探测器实际飞行轨道与设计轨道之间的偏差,完成对应的探测器轨道控制,确保探测器始终飞行在适当的轨道上。


截至第一次轨道修正前,嫦娥五号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已在轨飞行约17个小时,距离地球约16万公里。北京时间11月24日4时30分,中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用长征五号遥五运载火箭,成功将嫦娥五号月球探测器送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这是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的收官之战,同时也是中国目前技术难度最大、系统组成最复杂的航天任务之一;此次任务将实现中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返回。


——中国新闻网


3

近室温下具有巨大电热强度的软钙钛矿型反铁电体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孙志华团队开发了一种在接近室温下仍具有巨大电热强度的软钙钛矿型反铁电体。该项研究成果发表在2020年11月23日出版的《美国化学会志》上。


反铁电材料具有与相邻偶极子的反平行排列特征,由于其电致热效应,在固体制冷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尽管无机氧化物和一些有机软质聚合物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它们的电致热(EC)效应是在较高的电场下实现的,这导致其在实际应用中的EC强度太低。目前,开发具有较强EC强度的软反铁电体是一个挑战。


——科学网


4

DNA修复缺陷破坏人类皮肤结构和功能




美国辛辛那提儿童医院医疗中心Susanne I. Wells研究团队取得一项新突破。他们发现遗传性的DNA修复缺陷破坏了人类皮肤的结构和功能。2020年11月23日出版的《细胞-干细胞》杂志发表了这项成果。


为了研究表皮脆弱性,将以条件性范可尼贫血(FA)途径患者来源的多能干细胞(PSC)分化为表皮干细胞和祖细胞(ESPC)和PSC来源的表皮器官型筏(PSC-EOR)。FA PSC-EORs减少了细胞间连接,并增加了基底细胞区室的增殖。此外,在FA患者的皮肤中发现了桥粒和半桥粒的缺陷,这些缺陷在机械诱导的应力作用下转化为加速水疱。


——科学网


5

新回收工艺有望大量减少塑料废料



多层塑料材料在食品和医疗用品包装中无处不在,这是因为多层聚合物可赋予塑料薄膜特殊的性能,如耐热性或水分控制等,但常规方法很难回收这些多层塑料材料。据最新一期《科学进展》报道,美国科学家开创了一种使用溶剂回收多层塑料中聚合物的新方法,该技术有望大幅减少塑料废料对地球环境的污染。


研究的最终目标是开发一种计算系统,使研究人员能够找到溶剂组合以循环利用各种多层塑料。研究团队还希望了解所用溶剂对环境的影响,并建立绿色溶剂数据库,使其能更好地平衡各种溶剂系统的功效、成本和环境影响。


——《科技日报》


6

平行进化论再添证据 牙形刺远隔千里却发育模式相同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11月23日报道,德国爱尔兰根-纽伦堡大学和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的古生物学家为平行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他们利用在不同地理位置发现的二叠纪早期脊椎动物牙形刺化石发现,尽管生活在不同的地理区域,这些脊椎动物仍以几乎相同的方式适应各自栖息地。相关论文发表在《英国皇家学会会刊·生物科学》。


作为最早的脊椎动物之一,牙形刺是大约5亿至2亿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有机体,它们的锥形牙齿仍然可以作为微化石在全球各地的沉积岩中找到。科学家估计,生活在二叠纪早期的牙形刺大约有3000种,这些亚种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一些相似的适应性。


——《科技日报


来源:今日科协

编辑:任健

审核:娜仁娜  赵乐文

来源:nmgzzqkx 内蒙古科协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xOTAzMzMxOA==&mid=2649571718&idx=1&sn=b723694e308756b38589b253e0a717ae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