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工作者之家
  • 科技资讯
  • 科技话题:嫦娥五号、半导体量子、双黑洞吞噬恒星、第三代甲醇制烯烃、重型燃气轮、飞蛾翅膀

科技话题:嫦娥五号、半导体量子、双黑洞吞噬恒星、第三代甲醇制烯烃、重型燃气轮、飞蛾翅膀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1-30

来源: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1

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成功分离 将择机实施月面软着陆




11月30日,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飞行控制团队按计划实施嫦娥五号探测器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与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分离。凌晨4时40分,在科技人员精确控制下,嫦娥五号探测器组合体顺利分离。截至目前,探测器各系统状态良好,地面测控通信正常,轨道器和返回器组合体将继续在平均高度约200公里的环月轨道上飞行并等待上升器交会对接,着陆器和上升器组合体将择机实施月面软着陆,进行自动采样等后续工作。


——新华网


2

我国科学家在半导体量子比特耦合与扩展上取得新进展




从中国科大获悉,该校郭光灿院士团队郭国平课题组与合作者及本源量子计算公司等合作,在利用微波谐振腔耦合与扩展半导体量子比特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课题组在实现两个半导体量子比特与微波谐振腔强耦合的基础上,开发新型谱学方法系统表征了两量子比特间耦合模式的演化。该研究成果近期在线发表在国产综合性旗舰期刊《Science Bulletin》上。


半导体量子点由于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与现代半导体工艺技术兼容的优点,是量子计算的重要候选载体之一。随着半导体量子计算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半导体量子比特的性能大幅提升,单比特和两比特逻辑门操控保真度达到容错量子计算阈值,如何实现多量子比特的扩展与集成已成为该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


——《科技日报》


3

我国科研团队发现双黑洞吞噬恒星罕见天文现象


 《自然·通讯》期刊官网截图



从安徽师范大学获悉,该校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舒新文教授研究小组在一个河外星系中发现了一对互相绕转的超大质量双黑洞吞噬恒星的罕见天文现象。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通讯》。


据介绍,黑洞潮汐撕裂恒星事件在每个星系中几乎每10万年才发生1次,概率为十万分之一。因此,即便是经过了30多年的研究,天文学家们也仅在少数几个活动的星系中找到了超大质量双黑洞,而能够捕捉到这种天文现象是极为罕见的。


——《科技日报》


4

第三代甲醇制烯烃技术通过鉴定



近日,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发的第三代甲醇制烯烃(DMTO-Ⅲ)技术在北京通过了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科技成果鉴定。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成果创新性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技术优势明显,建议加快新一代催化剂推广应用,并早日建成第三代甲醇制烯烃工业示范装置。


——《经济日报》


5

我国首台自主研发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实现满负荷稳定运行



由中国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F级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于11月27日12时许顺利实现满负荷稳定运行。


满负荷试验是燃气轮机研发环节最关键的验证节点,也是电站长期运行前的最后一项性能试验。此次满负荷试验圆满成功,标志着东方电气集团已完整掌握燃气轮机自主设计、制造、试验全过程能力,我国自主燃机产业实现重要跨越。


——新华网


6

飞蛾翅膀竟是天然隐形声学超材料




据《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近日报道,英国研究人员发现了飞蛾翅膀的精确构造,正是这种构造使该物种能够逃脱6500万年前的“进化军备竞赛”中最麻烦的捕食者。


布里斯托大学生物科学学院的研究小组使用包括机载横截面成像、声学力学和折光仪在内的一系列分析技术,发现蛾翼上非常薄的鳞片层已经演化出非凡的超声吸收特性,从而为躲避蝙蝠的回声探测提供了隐形的声学伪装。


——《科技日报》

来源:BDSKXJSXH 保定市科学技术协会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wOTc4NjI5Mg==&mid=2247492350&idx=3&sn=ec2869b2ab64c7cca8b72c35e3f527e5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