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对国家崛起到底有多重要?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2-03

来源:中制智库

列强崛起,皆因强大之工业


1、英国因工业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国


英伦三岛孤悬海外,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英国在政治、经济、文化上都处于边缘化的地位——英国的贵族都以会说几句法语来彰显自己的高贵,英语在欧洲大陆更被视为下等人的语言。而工业革命的到来却给原本被边缘化的英国一个咸鱼翻身的机遇。


1733年,机械师约翰•凯伊发明飞梭,将织布效率提高1倍。1764年,织工兼木工詹姆斯•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将纺纱效率提升15倍。1785年,工程师埃地蒙特•卡特莱特发明了水力织布机,将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被机械化大生产所取代。



而随着纺织业的兴起,对动力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原本仅仅用于矿山抽水的蒸汽机经过改良后被用于纺织业——1784年英国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纺纱厂。之后,蒸汽机又被应用于冶金工业、铁路运输、蒸汽船等领域。到1825年,英国已有蒸汽机1.5万台(37.5万马力),从矿山到工厂,从陆地到海洋,到处是机器在轰鸣,到处是机器在转动,到处是机器在奔驰......


至此英国不仅在纺织业基本摆脱了传统手工业的桎梏,实现机械化,还在交通、冶金等诸多领域实现了机器对人的替代。至1850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21%。


当英国人以鸦片战争轰开满清王朝国门之时,我们不仅要看到英国人的坚船利炮,更要看到为坚船利炮提供支持的工业基础,而这正是19世纪红衫军打遍世界无敌手的物质保障,是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基石。


2、德国因强大的工业实力具备挑战旧有国际秩序的能力


德国工业化比英国晚了50年。在1830年,德国的工业人口占比不足3%,依旧是一个农业国,加上德意志还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这些因素使德意志人成为欧洲的三等公民而备受欺凌,以至于19世纪德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海涅感慨,“陆地属于法国人和俄国人,海洋属于英国人,只有在梦想的空中王国里,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无可争辩的”。


直到1834年,在李斯特等学者的呼吁下,德意志关税同盟成立,德意志国家才走上了工业化的道路。至1846年,关税同盟的各德意志诸国已有 313家纱厂和75万枚机械纺锭,拥有蒸汽机1139台(2.17万马力)。至1848年,德意志诸国铁路线总长达2500公里。



在南北战争后,美国同德国一样抓住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加上美国拥有比德国更好的发展潜力——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庞大的人口,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使美国工业得到爆炸式增长——从1868年到1880年,美国钢铁产量以年均40%左右的速度增长,至一战前夕,美国的工业产量居世界首位,占全球工业总产量的32%,钢、煤、石油和粮食产量均居世界首位。


至二战前夕,美国的工业产量占全球工业总产量的38.7%。而这正是美国在二战期间,平均每两个月建成一艘舰队航母,每年产4万架飞机,2万辆坦克的根源所在。


一战前夕,俄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8.2%,虽然貌似工业实力不俗,但工业产值中很大一部来自外国投资的轻工业,本国重工业只占全部工业的1/5,也正是因此,俄国被称为“泥足巨人”。


在一战中,俄军装备大幅逊色于德军,局部甚至出现了3名士兵共用一只步枪的情况。在苏联建立后,特别是在斯大林的钢铁工业化指导思想和计划经济体制下,苏联迎来了高速工业化的时代,至二战前夕,苏联工业产量占世界工业总产量的17.6%,而且工业结构以军工、重工为主体。


正是依靠强大的重工业,苏联在二战期间生产了10.8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14.4万架飞机,并最终打赢了卫国战争,与盟军在易北河会师,和美国一道重新划定了战后国际秩序。


西方式微,皆因失去强大之工业


1、没有强大的工业就没有国际地位


回溯历史,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中国虽然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徒有战胜国之名,却无有战胜国之实——一战结束后,山东权益被日本攫取;二战后中国外蒙和东北的权益被美国处分给了苏联。这些现象的根源就在于工业实力不如人、综合国力不如人,用二战前夕的数据做对比就显而易见了:


美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38.7%;


苏联占世界工业生产的17.6%;


德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13.2%;


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9.2%;


法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4.5%;


中国占世界工业生产的0.3%。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二战前夕中国的工业实力无比孱弱,有限的工厂大多属于纺织工业,而重工业几乎为零,从小到铁钉,大到飞机、坦克、战舰基本依赖进口。当时的中国没有自己的工业体系和国防工业,既无力保障国家安全,又无法支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在弱肉强食的国际关系法则下,自然饱受欺凌,即便是中国的国家主权也被列强视为可以随意处分的对象。


正是因为自1840年以来,因工业实力不如人而备受欺凌的百年国耻,促使以毛泽东为首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发展重工业有着极大的热忱,即便是节衣缩食,忍饥挨饿也必须建立完善的工业体系,建立强大的国防工业——1949年,中国是一个满目疮痍、贫穷弱后的农业国,1976年,中国成为了拥有齐全工业体系和“两弹一星”、核潜艇等尖端武器装备的世界第六工业国。中国借此摆脱了积贫积弱的印象,中华人民共和国也成为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获得了与美国、苏联、英国、法国这些老牌国际强权平等对话的地位。


以史为鉴,坚定发展强大工业不动摇


2011年,中国工业生产总值是美国的120%,是德国的346%,是日本的235%。让西方政客更加心惊胆颤的是,2007年,中国工业产值才仅仅是美国工业产值的65%。 


正是因此,美国哪怕不顾自己在中东还没填平的大坑,也要坚定不移地重返亚太,在经济上试图和美国在亚太的马仔达成TPP,力图孤立中国;在政治上力挺日本、菲律宾等马前卒与中国制造摩擦;在军事上将F22、F35、萨德系统等先进装备和精锐部队部署到亚太,并频频与日本、韩国、菲律宾等国举行军演......


相对于美国曾经的三个对手——德国、日本、苏联,三国的工业巅峰实力也就只有美国的70%,美国从来未面对过中国这样的对手——兼具人口庞大、国土广阔、教育发达、工业体系完备、文明底蕴深厚等特点于一身,确切地说,中国的工业潜力远胜于美国!


随着中国工业转型升级,越来越多的高科技产品会被做成“白菜价”,中国“发达国家粉碎机”的称谓将实至名归,美国高端制造业的造血能力会日益贫乏。


编辑:老金

声明:文章转载自“瞭望智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中制智库观点,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


【推荐阅读】


中制对话 | 破解停车难

刘元春展望“十四五”制造业占比要重新纳入到未来五年的关键计划里

郑新立:“十四五”期间应着力打造的四大增长点

美国仍然是全球制造业第一强国


刘元春 | 郑新立李罗力 | 黄汉伟 | 张明 | 刘世锦 顾强 刘志彪 | 苏晨汀 | 华杉 | 管清友 | 黄益平 | 杨志明刘利华丨刘世锦丨贾康丨吴甘沙丨吴晓波丨王宏广丨周长益丨陈志武丨秦朔丨张维迎丨夏斌丨余永定丨姚洋丨施展丨马光远丨单忠德丨赵晓丨曹仰锋丨刘九如丨屈贤明丨迟景朝丨吕廷杰丨梁宁丨童有好丨蒋锡培丨新望


转发,点赞,在看,安排一下?

来源:CMThinkTank 中制智库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U4MTc2MzQzMQ==&mid=2247497430&idx=1&sn=97d8d7fe80637ca03ab7177048533ba7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