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性主义到男性气质:你所不知道的“性别”二三事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2-04

来源:外语学术科研网

第75期“我来读文献”活动第一阶段线上论坛于11月30日晚7点举行。本期活动关注《性别》一书。


一不小心错过活动?想了解更多内容?小编将为您倾情分享本次线上论坛的干货,欢迎阅读学习!


第75期“我来读文献”活动正在火热进行中,欢迎参与!

第75期我来读文献 | 《性别》



答疑和领读专家 

齐佳敏,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英语教育学院教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非裔美国文学文化、性别研究等。在《文化研究》,Forum of World Literature等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并参与撰写《性别》部分章节。曾于2016年赴英参加伊利加雷国际研讨会以及国际博士生论坛,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现主持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校级科研课题1项。


思考题

1. 汉语中的“性别”一词在词义与用法上与英语中的sex和gender有何交叠与差异之处?

在英语中,有两个词都可以指“性别”,一个是sex,另一个是gender。虽然在日常生活的中文环境中,我们可以不加区分地使用“性别”一词,但英语中这两个词却有清晰的区别。一般认为,gender是sex的文化或社会建构,即社会或文化属性建构在生理性别的特质之上。或者说,sex是与生俱来的生理特质,而gender则是社会建构的产物。因此,性别研究领域的学者为了强调二者的不同,把前者称作“生理性别”,把后者称作“社会性别”;或者前者为“性别”,而后者为“性属”。在使用“性别”的概念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我们在汉语中可以使用“性别”一词指代性别的生理和文化两种属性,但英语则需要明确是sex还是gender;

2)当这两个词衍生出有关性别的其他短语时,它们之间的区别也自然会体现在新词中;

3)有些中国学生了解到“社会性别”这一说法后,或是为了强调性别的社会属性,在英语表达中使用了social gender的说法,但这是错误的;

4)人类不仅有“男”和“女”两个性别,这两个性别也并非完全构成二元对立,“女”并非“男”的对立面或反面,反之亦然;

5)sex和gender之间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某一生理性别的人不一定发展出相应的性别气质;

6)性别属性并非在所有文化中都有同样的定义和规约。

 

2. 在中西方神话故事里,你还知道有哪些关于性别分工和性别差异的故事?

(开放性问题)如,牛郎织女、宙斯与赫拉、奥德修斯与佩涅洛佩等,均以不同程度强化了性别差异和性别分工。讨论中提及的一些参考文献也非常好,如《语言的建构——中西神话中的性别》《中西方神话中女性原型比较及文化解析》等。


3. 在关于性别本质观与建构观的论争中,三种主要性别形成机制学说有何相通之处?

三种性别建构学说显然都认为性别身份是由社会建构的。三者的主要差异在于各自关注的性别场域不同,而三种场域也有交融之处。社会关系理论关注差异性别身份内部的权力关系以及权力层级,如此性别关系固然会反映到言语和媒介中。言语建构理论则更强调性别在语言方面的呈现,而广义的语言固然可以包含文化媒体再现。媒体建构理论则既包括媒介中的言语再现,又涉及媒介中的性别视觉呈现和形象建构。


4. 女性主义学者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有何批评?

女性主义学者对弗洛伊德和拉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的批评,主要集中在第二次浪潮的女性主义理论之中,她们批评弗拉等人在建构女性第一性征中如“阴茎嫉妒”“阉割”等的核心地位。此外,女性主义理论指出,精神分析理论中对女性愉悦的压抑和抑制也导致了女性的自卑心态以及历史中对女性的压迫。如伊里加雷等的女性主义理论家则在拉康的基础上修正了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女性主义精神分析理论,重构女性性别身份和女性主体性。


5. 波伏娃的《第二性》对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以及后现代和后结构主义浪潮影响下的女性主义理论有何影响?

她所阐发的“第二性”的理论内涵在后来的女性主义理论著作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拓展和深化。


1)波伏娃对于性别的生理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的区分导致gender(“性属”或“社会性别”)这一概念的出现,从而把原有的sex(“性别”或“生理性别”)一词限定在生理意义层面;

2)波伏娃对于女性他者地位的观察被第二次女性主义浪潮期间的理论家广泛接受,她们针对父权文化所作的集体批判体现在两方面,一是继续对男作家塑造的女性形象进行归类和解读,二是探索女性在承担家庭角色这一典型的他者身份之中遭遇了何种困境;

3)波伏娃对于女性性心理和性经验的描述成为后来女性主义理论家建构女性主体理论的生物学基础;

4)波伏娃对于女性作为一个特殊社会阶层、无法共享历史文化传统所作的分析在后来的女性主义理论家那里,发展成对于姐妹情谊和母女关系的格外关注,以期增强女性间的血缘和文化纽带,加强对抗父权文化的集体力量;

5)波伏娃在《第二性》结语中描绘的两性平等的理想在女性主义第二次浪潮中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寻求“差异中的平等”成为后来女性主义理论的主旋律。


在后结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在意义普遍受到消解、秩序遭遇解构的历史语境中,人们逐渐把主体性看作“人的社会性和文化性的综合过程,主体的意义、价值和自我形象都来自社会文化实践” 对于女性主体身份的认知也因此出现了修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发展趋势是以下两种:其一,波伏娃关于性别的社会建构理论具体表现在性别的话语建构和行为建构两个维度,又因其建构的持续性导致主体身份呈现流动特征;其二,波伏娃的性别差异学说演变为对于女性群体内部差异的关注,少数族裔、有色人种、非异性恋群体等边缘人群的性别身份成为新的学术焦点。


6. 你如何理解写作与女性的关系?女性是否只擅长写作某种文学类型?

这是一个开放性问题,但我会对西苏的女性书写概念进行一定的梳理:西苏提出的女性书写的确受到英美学界的批评,请关注《性别》一书第68页的阐析。在我看来,西苏试图用其理论实现的目的是,在父权语言逻辑之外“发现”或者“创立”一种差异的语言,一种女性话语,例如被放逐的美杜莎,为她那被放逐了的、狂乱的身体书写,或是以那被放逐了的身体为主体来进行书写,在西苏看来都是具有革命性意义的,都能够挑战父权文化对女性书写的约束。也许,在西苏看来,无论是男作家还是女作家都应该摆脱西方逻各斯的束缚,在女性书写中获得自由。第二个问题,我认为性别与文学类型没有直接关系。


7. 在养育子女的过程中,父职与母职是否有区别,区别的具体表现和深层机理是什么?二者分别体现了何种性别理想?

有学者认为,二者之间的区别来源于“文化传承中可识别的男性气质和女性气质理想”,是社会和文化中对于差异性别主体的规范导致父职和母职的不同。如:父亲主要教导子女如何成长为独立的人,而母亲则主要关注子女成长所需的物质营养以及情感。也有学者主张,一个男人是否能够做称职的父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有一个怎样的父亲:如果男人自己的父亲曾全情投入于父亲身份,那这个男人也极有可能是一个同样投入的父亲;如果一个男人认为自己的父亲没有树立好的榜样,那他也很有可能全情投入于父职。父职包含了一个社会对理想男性在家庭、社会等多方面的期待,与一个文化中的支配性男性气质有直接相关性。而母职则包含了一个社会对理想母亲(很多时候便是理想女性气质)的期待和要求。


8. 你如何理解巴特勒所提出的“操演性”概念?

巴特勒的“操演性”概念,简单而言,它源自奥斯丁的施行性言语行为,是对性别规范的重复“引用”。巴特勒认为,性别并不是一个名词或本质的存在,而是一系列在权力体制的强制管控之下形成的表象。具体解释,请参考何成洲的《巴特勒与表演性理论》。


读者提问

1. 关于性别研究,特别是酷儿研究,做研究时如何把握尺寸、避免激进呢?

个人认为,在进行外国文学批评实践中,尤其分析文本时,应该注重文本生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我们在运用包括性别理论在内的所有文学批评理论都不应该脱离文本生产的语境而套用理论。


2. 思考题8提到了当代文学与影视作品中的“示范性男性气质”,大家也讨论了“霸道总裁”类的角色。我注意到在中国古代的传奇小说和戏剧作品中,男性角色的样板反而是家道中落的柔弱书生形象(尽管后续也会安排书生金榜题名),如《西厢记》中的张生,落魄书生与富家小姐的搭配与当代作品中的霸道总裁与灰姑娘形成了反差。这是否可以理解为不同时代对男性的标准与要求不同,而我们现在又受到了西方对男性的刻板印象的影响呢?

康奈尔把公共媒体塑造的男性形象称为“示范性男性气质”(exemplary masculinities),虽然青少年男性以英雄人物为角色样板,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打造出了一些优秀品格,但他们也有可能误以为这是男性唯一的角色类型,是社会和文化认可的成功典范,从而在日常生活中模仿英雄行为,以身体的冲动维护自己的权威。不同时代不同文化背景对“示范性男性气质”肯定会有不同定义,而对于中国古代柔弱书生的男性角色样板我研究不多。但是,我读过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张敬钰教授对徐志摩所代表的才子佳人,即所谓的中国示范性男性气质的分析,我认为可供您参考阅读。在此,引用一段张教授的文字,“徐志摩示范着男性的磁力、文化的交响与游子的情怀。他眉目清朗、热血满腔、文采风流, 足以颠覆美国人对亚裔男人的普遍成见。徐志摩的例子揭示了男子气概的另一重可能, 我们以此反对通过迎合西方想象来修复华裔美国人的男子气概——这种倾向可能加剧自轻自贱、大男子主义, 甚至恶化对同性恋的仇视。身为现代派的文人, 徐志摩没有诉诸武力、经济或政治权力, 自是响当当的男人。”(摘自:《才子如斯——文外文中徐志摩》)


关于您的第二个问题,我认为,以美国好莱坞影视工业为首的西方流行影视文化对全球影视制作都有深远的影响,此间必定伴随着西方审美对全球审美的引领和主导,但这种主导性影响在不同的区域也会有不同的影响作用和效果,可能我们需要就个案进行分析,才能更好地理解这种主导力量的差异性作用。


3. P87页“与母亲身份不同,父亲身份不能与一种身体行为模式联系起来,而且它也不能通过延伸并完善生理的事实来构建,或者用社会所接受的方式来加工”。请问老师后面两句怎么理解得好?另外87页下面提到父亲身份的未来研究议题,说到用多学科方法论资源分析多个个案,那是不是偏重于社会学研究,而非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的话是否主要还是以文本中的父亲角色来展开?

关于这句话的翻译可能还要回溯原文。我个人的推测,作者的原义大概是父亲身份和母亲身份不一样,他不具备母亲身份的生理性,但我们也不能根据现有的父职标准来去分析或界定父亲身份。分析文本个案,还需结合文本生产的历史背景和文化语境。

4. 3.1小节展示了Barry, Gilbert & Gubar等女性主义批评家在文学领域对男性作家笔下女性形象的批评,不可否认,这对于讨论女性形象、女性文学创造力在具有父权特征的西方文学传统中的被动地位具有特殊意义,但是,女性主义批评家的批判也有简单化解读文学作品的嫌疑,而且,女性主义批评家们使用的话语也是比较激进的,比如将“笔”比喻为男性的阴茎或者剑,面对这种激进,单一,或是极端的解读,我们自身在研究时如何能够在借鉴女性主义视角审读文本的同时避免这一观点的局限性?

我们对待所有的批评视角和批评理论都要具备批判意识,文学分析最终都要以文本为中心,要回归文本。


5. 想问问老师如何看待他者对中国男性的男性气质的书写,比如文学或者电影作品中对中国男性“东亚病夫”的塑造?

请参阅张敬钰,《才子如斯——文外文中徐志摩》:“如果说复兴尚武的英雄形象,可以化除亚裔美国男人身上‘娘娘腔’的标签,那么重塑文人的典范也可以消弭那种‘没有男人味’的刻板印象。文人形象反驳了亚洲男性拙口钝辞、不解风情的偏见,更彰显了男子气概里兼具性感与玉润无争的这一重层次,也打破了人们假想中同性恋与异性恋行为方式的对立,男女皆宜。如果说‘武’之理想契合了美国的开拓精神,将男子气概诠释为身体上的勇猛,那么‘文’之理想则是东亚尤其是中国特有的了”。

 

6. 示范性与支配性男性气质,都是康奈尔的气质概念么?可否简述区别?

两者都是康奈尔提出的,主要差异在于提出的理论范式不一样;“示范性男性气质”强调性别在主流文化的再现,强调某种形象和角色的模范性作用;“支配式男性气质”强调的是性别的权力关系和位置,该概念是相对于从属性男性气质、共谋性男性气质、边缘性男性气质等而言的。两个概念有交叉之处,但个人认为,后者的适用范围会更广一些。


来源:iresearching 外语学术科研网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cwMjgzMw==&mid=2651611148&idx=2&sn=01b1dbf7f432867051d3322ed4336a76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