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与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合建上海犹太难民史料研究中心揭牌

科技工作者之家 2020-12-09

来源:上海社会科学院

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恻隐之心、关怀之情、救助之义、鼓励之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执行主任王健表示,纪念馆以1000件(组)展陈,以丰富的史料和最新的研究成果,展现这段人类共有的历史记忆,对参观者尤其是青少年来说,就是最好的爱的教育。他认为,这段历史集中反映了中国人民的恻隐之心、关怀之情、救助之义、鼓励之力——恻隐之心,正是中国“仁”这个传统价值观的体现,“仁”即爱人,中国人民就是以包容与爱,陪伴犹太难民度过了艰难时刻;关怀之情,指的不仅是关心,还有爱护、保护,无论是给饥肠辘辘的犹太小男孩递上果腹的米糕,还是在发生轰炸时抢救犹太难民,馆中的许多展陈,都体现了当时中国邻居对犹太难民的无私帮助;救助之义,就是在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向犹太人关上大门的时候,上海向他们张开了怀抱,数以万计的犹太难民由此延续了生命,并度过了值得回忆一生的温暖时光;鼓励之力,指的是当时中国人民尽管物质匮乏,但仍给予了犹太人民真心的慰藉。

“中华民族爱和平、爱人类的优秀传统不仅值得回顾,更要不断传承发展。”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洁勉认为,上海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开放、包容、友好的城市,当年上海在自身困顿时,大义当先,接纳了数万犹太难民,就是一个鲜活的例证。二战时期,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付出了巨大牺牲,作为联合国创始国家之一,今天更要主动承担起大国责任和义务,推动时代潮流朝着更公正合理的方向前进。


不能缺席的历史记忆是未来合作发展的文化铺垫

中国前驻以色列大使詹永新记得,他在以色列时,很多犹太人都会主动向他说起这段历史。以色列以创新立国,中国以创新驱动发展,在经贸关系上,中以两国是有共通性和互补性的,“和平、友善、包容、人道,纪念馆中体现出的这些人类共通的价值观,将更好地推动中华民族和犹太民族携手开创未来”。

联合国文明联盟大使、上海犹太研究中心主任潘光认为,纪念馆承载的历史、记忆,是双方科技交流、经济合作的文化铺垫,是人们共有的精神文化家园,是达成“以史为鉴”共识的重要承载地。

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副主任胡春春表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学界开始重视记忆文化研究,而记忆文化研究是现在的人叙述过去的事,构筑的却是未来。要介入今天的犹太文化研究,二战期间这段重要的犹太人民“上海情缘”故事就不能缺席。

王健认为,这段历史需要用扎实学术功底和有效传播手段,把中国故事讲细、讲实、讲深、讲透,把人类共同价值挖掘出来,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让人们意识到人类命运休戚与共,更要珍视和平与发展、友善与包容。

来源:国际问题研究所、文汇报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凌励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


来源:gh_7dddef7fd55f 上海社会科学院

原文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IzMDE1ODM4MA==&mid=2247489358&idx=1&sn=6d251884a8e521233d38c7d3b082e076

版权声明:除非特别注明,本站所载内容来源于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公开渠道,不代表本站观点,仅供参考、交流、公益传播之目的。转载的稿件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电话:(010)86409582

邮箱:kejie@scimall.org.cn